1.在全球金融危机、欧美经济复办乏力的大背景下,我国2012年出口电池总量首次出现下降迹象。其中,2010电池产品出口总量较2009年同比增加了8.33%,2011年同比增加了14.39%,2012年同比下降了6.49%。
2.出口电池的主产区集中在以江苏、上海、宁波、广东、深圳、天津为代表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等三个地区,其2012年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87.31%。
3.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出口电池产业发展较快,主要体现在出口量超过1亿美元的地区从2011年的2个——湖南和湖北,增加到2012年的4个——湖南、湖北、江西和辽宁。这得益于两地区的人力和自然资源优势以及国家政策倾斜。
4.我国电池关键零部件类产品进口量保持较大增长,2010年电池零部件类产品进口仅有1.61亿美元,2011年增加到2.10亿美元,2012年进口量增加了三倍,达到8.41亿美元。以上电池零部件产品主要以来料或进料贸易进口,说明我国电池产业对国外关键零部件类依赖度较高。
白皮书中分析了我国进出口电池行业发展的若干问题,但主要有两点应该引起行业高度关注:
电池行业发展需重视新型电池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新型电池产品的不断涌现是目前电池行业的欣欣向荣的一个写照,同时也是容易出现各种质量安全问题的重点隐患源头。
例如,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数码播放器等移动数码电子产品的普及,其“电池短板”问题日益突出。以智能手机为首的数码电子产品功能高度集成,其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而轻薄化设计使得该类产品在电源供应上经常遭遇电力不足的尴尬。因此,移动电源这类便携式外接供电设备逐渐走红市场。但是锂电池在3.7V-5V电压的转换过程中会被内部电子元器件消耗掉一部分能量,转换效率一般仅为50%-80%。很多厂家为获取商业利益,对移动电源容量、转换率进行虚标。
在此情况下,为推动电池行业的不断发展进步,一方面需要更多的厂商诚信经营,以实际输出容量作为标识,杜绝容量虚标;另一方面也需要监管部门及时制定相关标准和管理措施,才能引导电池市场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检验检验机构也需要加强对此类产品的检测监管,积极引导厂商以更准确的方式标注产品参数信息。
标准滞后与产业发展的矛盾
绝大多数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是由内部短路缺陷所引起的,只有将锂离子电池的设计和制造过程全面纳入质量控制体系方能有效消除产品内部短路的隐患,这是产业界在大量锂离子蓄电池安全事件中总结的经验。因此在锂电池标准体系建立方面要全面进行考虑,从锂离子电池设计、材料、工艺流程到生产制造、关键仪器设备、产品检测等方面开展标准制修订工作。权威的电池标准体系早日建立,不仅有益于保障消费者安全,提高产品质量,更有利于促进电池产业健康发展。
来自:中国电池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