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分布式储能聚合互动调控技术 返回

发展储能产业需创新合作平台

作者: 来源:中国化工报 发布时间:2012-03-1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访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神力科技公司总经理胡里清
    编者按: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在当前化石能源供应日益紧张之际,如何合理开发新能源成为我国未来能源领域的研究重点。温家宝总理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攻关,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并将其作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工作。
 
  能源问题同时也是化工界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他们当中,有人大代表为解决化石能源短缺提供思路,也有政协委员为能源储备给出方案,还有人大代表为传统能源转型发展提出建议。我们专门采访了部分化工界的代表委员,请他们谈谈对我国能源发展的个人见解。
 
  由于缺少大容量储能技术的支持,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产业的发展速度受到严重制约。如何解决这些瓶颈问题?化工技术能不能提供解决方案?如何实现电池隔膜材料的国产化之路?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神力科技公司总经理胡里清。
 
  作为我国燃料电池研究领域的专家,胡里清以课题负责人的身份,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十五”、“十一五”多项“863”课题关于燃料电池车用发动机的研发任务。在谈及我国的大容量储能电池产业时,胡里清向记者直言:“大型储能设备技术在全世界都是最前沿的新技术,是新能源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的核心。我国要攻克大容量储能设备的技术难题,需要搭建“官产学研”全新的合作平台,从国家层面加强对关键技术的支持力度,鼓励各种技术优势互补,引导关联技术、上下游产业链的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之间开展互赢合作,以改变目前国内“各自为政、四面开花、资源浪费、效果不佳”的现状。
 
  据胡里清介绍,目前我国的化学储能技术主要为钠硫电池、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和全钒液流电池。但这些储能技术多数都有弊端:钠硫电池运行温度高达300℃,运行便捷性与安全性系数不太高;铅酸电池污染大,未来我国3000多家铅酸电池企业大部分都面临关停整改;而近年高调发展的大容量锂电池也发生过燃烧、爆炸等事故,加上散热等因素限制,还存在储电容量、使用寿命方面的缺陷。
 
  相比之下,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是大容量全钒液流储能技术,它安全性能高,不会发生燃烧、爆炸事故;储电容量大,功率与储电容量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调整,最大可达到兆瓦级;使用寿命长,可支持频繁大电流充放电达10万次以上;维护费用低,全封闭的电解液安全、环保,可循环使用长达10年以上。
 
  胡里清强调说,根据这些储能技术的特性,我国应优先考虑发展全钒液流储能技术,因为它体现了我国未来大容量储能技术的方向。“任何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均需要相应的政策、资源、技术和设施等与之配套,而且还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我认为全钒液流储能电池之所以适合在中国发展,有两方面的原因。从资源上看,我国钒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丰富的原材料为该项技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从技术上看,支撑全钒液流电池最核心的技术——离子交换膜的生产已实现国产化。去年初,上海神力科技公司自主开发了采用国产非氟高分子聚合物生产离子交换膜工艺,经国内多家用户测试,质量及性能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而价格不到国外产品的一半,为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的发展打通了瓶颈。”胡里清介绍说,今年初,神力科技最新研制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原材料完全国产化、低成本的全钒液流储能电池产品,已销售给上海电气集团公司和江苏双登集团公司,应用于光伏发电、智能电网系统配套的示范运行。
 
  “先进的大功率储能技术和设备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胡里清分析认为,随着我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崛起,加快发展大容量、高转换率和应用成本低的储能技术,更显得十分紧迫。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国仅风电行业的储能需求就达0.8万兆瓦,到2020年预计超过2万兆瓦。目前,风电、光伏发电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大规模并入电网的重要因素,仅2010年上半年,因无法上网而被舍弃的风电未收购电量就达27.76亿千瓦时,造成了极大浪费。而且发展新能源汽车,也面临集中充电对电网冲击的难题,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就是,在电动汽车充电站同步建立大容量的储电装置。
 
  如何走出一条大容量储能电池国产化之路?胡里清建议:第一,要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出发,将储能技术的开发及其产业,与新能源的发展同步规划。政府有关部门要出台扶持政策,从整个产业链鼓励基础创新,重点支持液流钒电池、锂离子电池等关键材料与技术的开发,同时也鼓励和支持其它先进高效的储能技术发展。只有加大对储能技术基础研究的投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掌握新能源产业化发展的主动权。第二,由政府部门牵头,搭建以项目为载体的“官产学研”合作平台和运行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调动各方积极性。开展大型储能技术及产业化项目立项和招标,组织企业、高校、研究院联合攻关,推进关键材料取得突破,并实施产业化。第三,国家示范项目要率先考虑应用自主技术产品,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成本优势的企业挑好重担。具体实施中,希望我国电力系统积极参与。目前国家电力部门用于电网和电源后备容量建设的投资每年都上万亿元,如果能为智能电网建设划出一部分资金,支持大容量储能电池的开发和生产,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的互动效应,那么就会促进新兴储能产业的快速成长。 
 
分享到:

关键字:发展 储能 产业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