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规划到2015年,锂电新能源产业将实现产值超过1000亿元,力争突破1200亿元,把宜春打造成“亚洲锂都”。
承德宣称要以钒电池项目为核心,力争建设“中国储能技术研发基地”和“中国最大的储能电池生产基地”,打造中国“钒谷”。
长沙声称要以储能材料为节点,以“新动力”和“新储能”为核心,实现储能新材料的跨越发展。把长沙打造成为“储能材料之都”。
新能源产业一直以来吸引着全国各个地方政府的持续关注。而储能也被我们所处的新能源经济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中国储能网有关专家告诉笔者:随着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智能电网产业的迅速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并网瓶颈日益突出,电动汽车的储能电池技术亟待突破,有望解决这一问题的新兴储能产业即将爆发。大规模储能技术被认为是支撑可再生能源普及的战略性技术,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界的高度关注。同时,其巨大的市场潜力也迅速吸引了风投基金和地方政府的目光。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宜春、承德、长沙紧紧依靠自身资源优势,抢先一步,占领储能产业发展先机。
宜春国家锂电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于今年年初正式揭牌。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宜春全力打造亚洲最大的新能源锂电材料基地。为提升锂电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集聚力,沿着锂矿原料-碳酸锂-锂电池材料-锂电池-锂电汽车的产业链进行布局。就在其今年4月份举办的锂电新能源产业合作推进会上。宜春拿下43个投资项目,签约额达457亿元。
承德境内已探明钒钛铁矿资源近百亿吨,钒储量占我国探明总储量的40%,是我国北方最大的钒钛资源基地。但长期以来,承德钒钛一直被看作钢铁的附庸品,其作为稀缺战略资源的价值远未得到体现。正是新兴储能产业的崛起,让承德意识到其所拥有的巨大的钒储能可以带来的价值。为最大限度开发钒资源价值,承德市把发展高效提钒技术、拓展钒产品应用领域、延长钒产品产业链作为重点,对钒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政府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设立钒钛产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带动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少于3亿元,加大钒钛产业技术创新投入。同时,围绕制约钒钛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环节,开展重点攻关和联合攻关,实现钒钛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延伸。
伴随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未来的储能电池产业及其上游的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已经展现出了美好的新前景。长沙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已建成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集聚10名院士,超过两万名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开发出100多项科技成果。
新能源要突破并网瓶颈,需要储能;电动汽车要实现商业化应用,同样需要储能。储能无疑将成为新能源发电的救生筏,电动车持续行驶的能量源。在当前区域绿色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借助自身资源优势,实现地方绿色经济转型升级,是每个地方政府都应当思考的问题。宜春、承德和长沙三地的做法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