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大众电动攻略:瞄准2018,拒绝单兵作战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经济观察报 发布时间:2014-11-0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早在2010年4月,大众就提出了到2018年在华销售10万辆电动车的远景目标,并声称要在2014年内国产高尔夫电动车。然而截止到今年10月仍不见大众任何实质性动作。

作为率先在80年代合资的德国车企,大众被视为紧跟中国政策最紧密的合资企业,在电动车基础设施尚未建设完善,地方政府补贴依旧存在诸多不确定的背景下,在传统燃油车方面赚得盆满钵满的大众选择了“再等等”,因此处于“只闻雷声,不见雨点”的状态。

10月底,大众终于确定了电动车入华时间表:首款电动车产品electric up!将于今年年底以进口形式导入国内市场;2015年,大众将向中国市场推出Golf GTE插电混动和奥迪A3 e-tron纯电动车。另外,到2016年,将有两款专门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上市:奥迪A6L Hybrid和一款新的大众品牌中级轿车。

尽管大众先行投放纯电动小车up!,但更多的信息显示,大众已经将注码下在插电式混动路线身上。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海兹曼称,“到2018年,大众汽车集团旗下将有超过20款新能源汽车产品投放到中国市场,从小型车到大型豪华轿车和SUV,从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到纯电动车。”

纯电小车先行

在2010年喊出10万辆目标之后,大众开始在华电动车领域积极布局,与比亚迪之间亦曾有一段探讨合作的阶段。然而对国内电动车政策和市场,大众依旧有自己的顾虑,如果国产导入,则要面临关键零部件本土化难题,否则并不能有效降低成本,反而需要增加巨大的固定投资。

2011年,大众首次将电动车测试车队带到中国,希望收集一些数据,同时也希望了解消费者对电动车的反应。毫无疑问,当下中国电动车领域最为流行的便是微型车,尤其是山东境内3-5万元的低速电动车,以大众的技术实力当然不屑于此。大众electric up!电动车是一款四座纯电动汽车。

专门负责技术问题的大众中国执行副总裁杜思凯认为,电动车是大众汽车非常重要的一个项目,因此我们会确保这个技术成熟之后再进行量产。“现在可以说新能源车的产品已经成熟,可以向市场推出,首先将从进口新能源车开始,并且尽快在中国市场实现本地化的生产。”杜思凯补充道。

在其看来,大众决定在华首先推出electric up!这款车型前,是做过市场研究的。Up!电动车于3年前的法兰克福车展首发,表明大众纯电动车倾向于搭载少量电池的微型车。

明年导入的第二款电动车Golf是当下都市年轻群体间最受欢迎的两厢车,大众希望凭借Golf的车型口碑让更多都市年轻人带动购买电动车。“我本人在北京生活,在北京交通通畅不是常态,堵车才是常态,大家已经对走走停停的驾驶感觉习以为常了,这种情况下,小车会有它的市场,特别是在年轻人中间。”杜思凯笑道。

插电大军随后

从前述车型表来看,不难得出大众在新能源车路线上选择了插电为主的路线。主管研发业务的大众汽车品牌董事会成员Heinz-Jakob Neuβer博士认为:“我坚信插电式混合动力是目前各种新能源驱动系统中的首选。”

大众电动车在华产品投放时间表显示,其是按照车型从小到大的投放顺序。2015年投放大于up!的Golf电动车和Golf 插电版和奥迪A3 e-tron。2016年推出比高尔夫更大的两款插电式混合动力国产车型:奥迪A6和一款新的大众汽车品牌中级轿车。另外,更大型的辉腾、途锐,奥迪A8 和Q7的插电版本也将随后推出。

不难看出,大众纯电动主要搭载在小型车身上,中级车平台采用纯电和插电两种路线,B级、C级车采用插电式混动。

目前,大众汽车集团创新的模块化平台不仅让其在传统燃油车方面成本节省效果显著,而且具备开发新能源车的优势。因为采用模块化的生产平台,特别是混动系统避免了大量电池块带来的车身重量与原型车重大参数变化,大众汽车能够将混动技术应用于任何车型。“将电驱动技术融入模块化战略,特别是MQB平台,已经为大众汽车奠定了决定性的竞争优势,”Heinz-Jakob Neuβer博士表示。

大众希望凭借模块化平台的优势,其插电式混动系统能够实现规模化量产,并依此来实现成本降低。“还是应该把主要的努力放在能够尽量降低新能源车的价格方面,也就是说有一天不依靠补贴的时候,也能使价格具有竞争力,让消费者愿意去购买这个产品。”在杜思凯看来,大众的模块化平台战略,可以让新能源车的技术投入,延展到大众采用模块化平台的很多车型上,能有效降低成本。

在杜思凯看来,大众现阶段的电动车技术路线选择是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因为这是既环保又能够解决里程焦虑的有效路径。

 

分享到:

关键字:大众 电动汽车 动力电池 充换电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