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以为,A123代表着世界领先的锂电技术水平,虽然国际市场对锂电池在电动汽车和新能源等领域大规模应用预期的时间还有好几年,可A123这么多年苦苦奋斗于此等于拱手让人,这也值得同行企业反思,活下来才是硬道理。与当初高达26亿美元市值的光辉历史相比,今日的被收购可谓是黯然离场。编者亦不得不为之叹息——昔日巨头可真是倒在了黎明前!A123最终的命运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锂电巨头的诞生
2001年初,一位26岁的委内瑞拉企业家叩响了麻省理工大学科学与工程学教授蒋业明(Yet-MingChiang)办公室的门,于是一家依靠纳米技术建立的新型电池公司就此拉开序幕。
这位企业家就是后来麻省理工大学商业研究顾问里克•福勒普(RicFulop),他被蒋的自组织电池概念吸引慕名而来。彼时,福勒普一直想成立一家电池公司。
蒋业明虽在1980年代末组建过公司,不过其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纳米材料及现代陶瓷技术化学成分的研究。他曾在2001年初发现了一个可能改变电池制造的变革方法,确切地说是胶体表面力,这种力可将电池里的正负极颗粒自动按照正负极分组。
在此之前,这位华裔科学家曾与自己的好朋友、康奈尔大学博士巴特•瑞利(BartRiley)分享了自组电池的概念,两位“智库”认为可以在这一概念基础上成立一家公司,但却不知如何来推进。这时,里克•福勒普“毛遂自荐”地出现了。
2001年7月,蒋业明、里克•福勒普和巴特.瑞利聚到了一起,很快讨论出他们在这家公司各自扮演的角色——福勒普负责募集资金并担当管理者,蒋业明主要负责技术,瑞利则是工程师。
有了初步设想,紧接下来的就是募集资金。三个人准备了一份20页的PPT做陈述说明,同时还为蒋业明在麻省理工学院实验室发现的核心技术申请了专利,并从实验室里带出了0.5克的纳米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2001年年底,蒋接受了美国能源部的游说,几个月后,公司收到了政府10万美元的拨款,用于纳米磷酸铁锂电池材料的创新研究经费,麻省理工学院的许可执照也下来了,一切都在按既定的发展路线进行。
在又雇用了一名麻省理工理科硕士后,2002年,A123公司,这家最初只有4个人的公司,在波士顿大学的光电子企业加速器中心宣告成立,它的名字来源于用于计算自组织电池中控制纳米颗粒游动力量的公式。
发展之路
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人,A123公司也不例外。为了找到首批15名员工,他们进行了500个电话面试。A123要找的主要是技术人才,但复合型人才更对他们的胃口。
2002年4月,大卫•维欧(DavidVieau)加盟A123公司,成为公司CEO,距离公司首轮募集资金结束刚刚3个月,维欧曾在美国电力转换公司工作了9年,具有极强的领导力。
到这一年年底,A123公司账上就已经募集到830万美元的资金,它们主要来自NorthBridgeVenture、红杉创投等公司,最大投资方NorthBridgeVenture的合作伙伴JeffMcCarthy后来成为公司董事会的成员。
4个月后,摩托罗拉及美国高盛公司被这一新型电池的前景所吸引,于是,又有400万美元的投资砸向了这家被广泛看好的公司。摩托罗拉后来成为A123公司的客户,而高盛目前的首席执行官保罗•雅各布(PaulJacobs)也是A123公司成员。
不过临近2002年年底的时候,A123公司出现了问题,并且是个很大的问题——原先制定的自组电池技术并不能够很好地工作,利用这一技术生产出来的电池耐用时长相比普通电池,要少得多。看起来,商业化的自组电池离现实还非常遥远,连蒋业明也表示,这一技术还不是很完善。
幸好当时从麻省理工学院带出的那0.5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发挥了作用。由于得到美国能源部的拨款,A123公司得以开始对纳米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进行研究。麻省理工的新研究也表明这一材料在早期测试中可以产生惊人的高能量密度。
瑞利曾对外表示在这段时间内,一份学术报纸公布了电池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不少公司纷纷对这一材料表示出兴趣,这样的情况将A123公司推到了十字路口,“一家公司在刚刚成立的时候往往专注于一件事,而我们当时不得不将目光同时放在两件事情上。”瑞利说。
磷酸铁锂看似更有前途并可能更快实现量产,尽管它不像自组电池技术那样具有创新性。不过管理团队认为如果同时进行两件事,反而会延缓每件事情的发展。因此他们决定成立一个小团队主攻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并证实其量产的可能性。
很快,这种预测被证实了,A123公司也最终决定将原有自组电池技术束之高阁,主攻磷酸铁锂纳米电池。
成功入行
这个举措的确很大胆,不过最终结果十分喜人。这一材料被证明十分稳定并且安全,其使用寿命是普通电池的10倍,能量密度是普通电池的两倍。
不过蒋业明很快有些沮丧,因为市场对于轻质、紧凑的电池组需求并不是很大,彼时,新能源汽车仅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不过一家专注于电力工具的公司百得帮助了他们,这家正在悄悄进行新一代无绳工具开发的企业,发现磷酸铁锂电池是最好的选择。
时间很快指向2005年。这一年,A123公司与百得(Black&Decker(B&D))公司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为得伟电动工具品牌提供电池,之后又成功打败日本电池供应商成为百得工具的电池供应商。这标志着A123公司成功进入电池生产领域。
专利大战
这家全球最大的电动手工具大厂Black&Decker(B&D)当时推出了1款799美元的超热卖新产品组(DCX6401ComboKit,各产品可单独销售),这款电压36V无电线新型电动手工具,是以B&D购并而来的「DeWALT」品牌在市场销售,特别的是,这款产品线不过在上市后的第2个季度,便因可1小时高速充电、强大功率提升效率、高安全性与2,000次以上的电池循环寿命等优点,创下2,000万美元的销售成绩,打破B&D创立以来的所有纪录。
B&D的北美区采购总监JamieMann说,这些新产品不再需要电线,只要装上电池就可以获得比过去插电的旧产品更好的工作效率,这是重大突破,将彻底改变全球电动工具市场的生态。这款产品立刻在美国市场威名远播,许多相关业者争先研究此产品。这可让美国的一所大学[德州大学]看红了眼。
紧接着发生的是,德州大学在德州达拉司法院向B&D与此款产品的电池供货商A123Systems提出专利诉讼,控告两者「非法制造且销售」(bootleg)此款侵犯德州大学所拥有专利的风云产品。
专利大战愈演愈烈,1所位于美国南方的大学对自己国内最大电动手工具厂和1家刚成立的新兴企业诉讼?而且,有趣的是,德州大学还不是单枪匹马,旁边甚至出现1位重量级帮手──加拿大国家公共事业魁北克水力公司(Hydro-Quebec,H-Q),形成美国公立大学联合加拿大政府一起对付美国自己国内知名大厂的特殊情况!时间点是在2006年9月,德州大学控告B&D和A123在未获得其电池技术授权的情况下制造与销售侵权商品,而H-Q则是从德州大学获得得独家授权的单位,但是,事实上,真正的幕后藏镜人是从德州大学和H-Q取得独家商业授权的加拿大企业PhostechLithium公司,Phostech也是H-Q旗下的转投资子公司,但其背后还有个大股东是全球排名第1的德国化学磷肥大厂南方化学(SUD-CHEMIE)。
这家已经150岁的德国老公司,应该正积极寻求转型,现在对电池的兴趣远高过化学肥料,希望「磷酸锂铁」事业创造的营收可以在3年内达到其总营收的50%。
全球许多电池相关企业对是否有必要支付权利金给H-Q或Phostech都持保留态度,因为,有日本政府撑腰的日本电信大厂NTTDoCoMo,在较早前便已在日本就磷酸锂铁相关专利提出申请,因此,不少业者认为Phostech和H-Q所拥有的专利有可能因较晚提出而遭到撤销。不过,故事还没结束,除了A123和B&D外,H-Q和Phostech为了取得磷酸锂铁专利的有力战斗地位,也控告另外1家拥有不同磷酸锂铁系统专利的美国电池制造商Valence,甚至早在2001年由德州大学和H-Q向NTT提告时,指称NTT的专利是其科学家在1993~1994年间在德州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与研究员时,以非法方式窃取而得,同时,由于最近部分台湾企业开始用鸭子划水的方式投身磷酸锂铁产业,有些台面下不愿曝光的业者甚至也取得足以和这些国际业者对抗的专利,据闻Phostech和H-Q也已经着手准备要等这些台厂开始茁壮后便即刻对簿公堂。
A123在当时对此事非常强硬的表示,相信这是一件毫无价值与真相的法律诉讼,而且,他们将强力且充满自信与干劲的捍卫自己的利益与产业地位。NTT则强调其专利是他们的科学家回国后自行发展出来的辛苦结晶,绝非盗取自德州大学。
其实一切都是国家与商业利益考虑,因为,Phostech正准备和德国电动手工具大厂合作RobertBoschGmbG推出他们的磷酸锂铁电池电动工具产品线,让A123和B&D捷足先登已经让他们饱受打击,若无法在专利层面取得竞争优势,Phostech未来的竞争实力堪忧。磷酸锂铁无意间成为国与国之间的大战,背后的潜在商机无疑十分巨大,为了在这些专利诉讼获得最后胜利,有加拿大政府挺腰的H-Q和Phostech自2001年以来已经支付了非常庞大的诉讼费用,主要负责的达拉斯律师DallasWilliamBrewer向他们收取的律师费用竟高达每小时750美元。因此,Phostech和H-Q目前向法院提出希望侵权公司给予其的损害赔偿费用,每家高达3.5亿~5亿美元,针对NTT则特别要求重惩,金额高达10亿美元。
台湾电池业者说,Phostech和H-Q特地将矛头指向NTT,是因为NTT的专利申请让全球其它业者产生观望心态,已使得他们原本应得的授权利益遭到严重影响。
事实上,磷酸锂铁「LiFePO4」正极材料的专利起源来自德州大学,但真正的发现者是其奥斯汀学区的力学工程教授JohnB.Goodenough博士。
业界咸认H-Q和Phostech掀起的诉讼潮,是为了要从Goodenough的这项重大发现大捞一票,不过,自Goodenough在1996年取得专利并在1997年1月生效以来,原告方需要支付的诉讼账单远高于H-Q已经对外授权所取得的权利金总额,而且,在H-Q能够付清其诉讼费用以前,Goodenough和德州大学连1毛钱权利金都未拿到。德州大学技术商业化推展处总监(directoroftheuniversity’sOfficeTechnologyCommercialization)NeilIscoe曾在美国接受媒体访问时指出,H-Q需要付出的律师费用远超过1,000万美元,但目前已经收到的授权费顶多只有100万美元。
不过,有趣的是,今年已经85岁且仍旧在大学教书的Goodenough依旧展现学者只想为社会带来贡献的无私风范,他对这些诉讼显然有点不以为然,因为,他在日前接受媒体访问时,有点感慨的说,要是他没告诉H-Q高层有关Black&Decker在2006年春季的会议中宣布计划使用A123电池的事情,这些诉讼就不会发生了,Goodenough还强调,这电池(磷酸锂铁)自己有脚,和其它东西一样,它也是需要消费者的,而好产品也是需要有需求的,他对这些诉讼只有1个想法,那就是希望一切纷扰可以在他辞世之前获得解决,而且,他会把这些钱(包括损害赔偿费用与权利金等)全数捐给慈善单位,他和他妻子现在正在讨论有哪些合适的捐助对象。
0.5克造出来的巨头
A123的主要产品就是磷酸锂铁电池,名字取得好,只要是用英文字母排序的名单,几乎都是A123名列前矛。
惊人的是。那个创立之初就几个人,0.5克材料和十万美元的企业,只不过到了2007年初,A123的资本额激增到1.02亿美元,员工人数超过250人,来自Fortune前500大企业的订单超过1亿美元,现在每年产出数百万颗电池芯(cell)和数百吨正极材料粉体,而且,准备在2007~2008年将产能从每月50万颗大幅提高到200万颗。
A123的厉害之处是有办法将锂离子电池的磷酸锂铁正极材料制造成均匀的奈米级超小颗粒,因颗粒和总表面面积剧增而大幅提电池的高放电功率,而且,整体稳定度和循环寿命皆未受影响。
现在一般的锂离子正极材料粉体颗粒比A123的还大约100倍,若要制成小颗粒便会产生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减弱的副作用,以致必须面对放电功率难以提高的先天极限。
长期以来,锂电池的专利与粉体制造多操控在Sony等日系业者手上,A123在成立之初也花了很大力气请律师调查是否已有业者走在他们前面,因为,只要A123可以大量生产粉体,他们深信A123一定可以飞黄腾达。
在2004年初,A123在台湾太电电能的协助下,每个月可以生产「1公斤」的粉体和第一套电池原型,但是,这样的成果便让A123顺利筹募了前期资本的2,000万美元,就此迈向坦途。
与A123合作的台厂说,A123已在大陆常州设立生产基地,自2006年启动工,预计2007年的产能可以一口气扩增到100万颗26650cell(直径26mm,高度65mm),2008年再倍增到200万颗。
其实,A123刚成立时便在台湾与后来被必翔实业收购的太电电能合作,现在内部不少主管与研发人员,多来自太电与设于台南科学园区的锂电池芯厂能元科技,现在负责A123整体制造业务的副总裁GraceChang,原先就是能元的合伙创办人之一。
A123的营运总部设在美国麻州的Watertown,主要材料研究单位在密执安州的AnnArbor,自己直接管理的封装与系统设计单位则设在麻州的Hopkinton。目前在台湾、南韩和大陆向合作代工厂取得总面积达10万平方公尺的专属制造厂房,预计在2007年大幅扩增到25万平方公尺。
A123现在在台湾的主要电池组装pack厂是位于高雄的新盛力科技(STL),这家企业是Sony当年在台最早期的NB电池封装厂,后来卖给Solectron,再转手卖给金山电池(GP)。
台湾科技界现在可能还不易难理解为何A123这么火红,但只要从其董事会成员与大股东包括摩托罗拉、奇异、Qualcomm、P&G和多次慧眼成功投资Apple、Cisco与Google的红杉创投(SequoiaCapital)、YankeeTek等美国重要创投机构,便不难得知A123现在在美国各产业界所受到的瞩目有多高。
而且,许多人抢着投资A123,奇异在最近1次的4,000万美元增资规划中,「获得A123经营团队青睐」而得以进一步加码投资,消费用品大厂P&G则是新股东,而除了一堆大公司捧着钱不得其门而入外,就连让A123翻身的Black&Decker也被A123婉拒。
另外,A123不仅获得美国能源部高达1,500万美元的新一代HybridElectricVehicle(HEV)电池发展合约,还由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和能源部部长在白宫接见,一起检视1台只需要使用1加仑汽油便能结合A123电池而行驶超过150英里的油电混合车。A123执行长DavidVieau向布什强调,油电混合车采用A123锂电池后,大部分车主的汽油需求可以降低70%,碳排放量可以减少50%,对环境的伤害可以降到最低。
A123也同时与GM汽车(SaturnVUEPlug-InHybridprogram)和奇异共同开发汽车与公交车用的磷酸锂铁电池模块。GM在展出的VoltConcept概念电动车,其电源系统便是由GM与美国Cobasys公司联合开发,而其中的磷酸锂铁充电电池便由A123生产。
而这1,500万美元的合约则是由美国能源部和USABC(TheUnitedStatesAdvancedBatteryConsortium)一起颁发,由于USABC是由戴姆勒奔驰集团、福特汽车和通用汽车合组的研究单位USCAR(theUnitedStatesCouncilforAutomotiveResearch)的联合组织,且每年预算有50%来自能源部,是同时获得国家单位和国际汽车大厂重视与信任的重要象征。
各路好汉各拥导电制程技术
磷酸锂铁正极材料的优点一箩筐,不过,事实上,磷酸锂铁正极材料身为众多锂离子正极材料中最受瞩目的明星,但却还有个非常极端的缺点──「纯」磷酸锂铁的导电性不佳。
因此,在各主要业者早就对德州大学教授Goodenough对LiFePO4「发现」,是否仅H-Q和PhostechLithium拥有独家专利而抱持质疑态度的情况下,全球业者为了提高导电性使磷酸锂铁可以早日进入大量生产阶段,陆续发展出「CarbonCoating」(在粉体颗粒表面以碳元素涂布)、「MetalDoping」(用金属氧化物包覆颗粒)、「SmallParticleSize」(以奈米制程让颗粒微粒化)等制程技术,藉此提高磷酸锂铁粉体的导电性。
专利大战,就是因为各自取得这些制程技术的专利而全面掀起!
而这些各自在特殊制成取得优势的业者很清楚,只要Goodenough「不反对」大家发展磷酸锂铁,H-Q和Phostech其实并无绝对胜算。
Phostech除了拥有来自德州大学和H-Q的原料专利外,也取得CarbonCoating的制程专利;A123便是SmallParticleSize制程专利的最佳代表;Valence也取得部份LiFePO4化学元素列表的不同元素组合和其它合成物的CarbonCoating制程专利。Sony在SmallParticleSize也有部分合成物的专利,但影响力较弱。
事实上,A123和Phostech的专利大战似乎不是影响磷酸锂铁发展的绝对性关系,因为,一般专利诉讼采取的策略是原告会要求法院禁止被告的产品继续销售,但原告必须在同时提拨相当的保证金,并留存法院,一旦诉讼结果对被告有利,这些高额保证金将做为被告这段期间以来的赔偿损失之用。
工研院材料与化工所杨模桦博士说,Phostech信誓旦旦的提告,但却至今未拿出高额保证金向法院申请A123必须停止销售产品的禁令,换言之,业界也在推敲,Phostech其实并无绝对把握可以在此专利大战中取得必胜优势,而且,A123背后有红杉创投、奇异、摩托罗拉和通用汽车等国际大厂为股东,甚至美国能源部还给予其1,500万美元的项目,这些「后台」不可能没对专利问题有过深入研究,便贸然投资A123。
A123的爆红让Phostech充满高度危机意识,根据其规划,希望在2007~2009年将粉体产能从现在的每年600~700吨,大幅提高到年产2,000吨,誓言不让A123在磷酸锂铁产业专美于前。
2006年12月,美国能源部与美国先进电池联盟共同给了A123公司一个价值1500万美元的开发合同,即优化其磷酸铁锂电池技术,为混合动力车型提供电池设备。这个联盟的成员即底特律三雄——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
BAE系统公司也表示从2008年开始将A123公司的锂离子电池技术作为混合动力驱动系统,配在2008款戴姆勒OrionVII混动公交车上。2009年9月7日,超过3000台这样的公交车处于服役中。
2008年3月5日,通用电气、A123公司及挪威电动车制造商ThinkGlobal三家公司建立了推动全球交通工具电气化的合作伙伴关系。前者投资2000万美元用于帮助A123公司生产Think电动车所需要的电池。
A123公司与ThinkGlobal同时签订了商务供应协定。他们的合作关系曾于第78届日内瓦国际车展对外公布。这年5月,美国先进电动车联盟与美国能源部授予该公司1250万美元的拨款,用于发展针对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锂离子电池技术。
对此,白宫高级官员向凤凰记者表示,根据规定,A123用政府资金购买的设备不得被移往海外,也不得用来在海外建造设施,而根据A123的说法,中国企业的投资是用来创造足够资金,并能加强对海外市场的扩张。不过,官员表示,A123并未说明外资对政府资金将造成什么影响,因此美国政府将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奥巴马投入大笔资金发展清洁能源的计划一再受创,曾有一家太阳能企业Solyndra接受了5亿美元资金后却告破产成为罗姆尼阵营一再攻击的把柄,而A123的收购案也恐怕将成选举话题。
被迫宣告破产
美国当地时间10月16日上午,美国电池制造商A123宣布进入破产重组,并将汽车业务以1.2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江森自控——一家美国汽车零部件公司,而不是之前出现在公众视线中的来自中国的接盘者万向集团。但有接近这项交易的人士向本刊透露,目前万向仍然对并购A123保持兴趣。
对A123来说,江森自控是比万向更好的选择吗?
从目前披露的交易金额来看,万向给出的价码更高。在8月份万向与A123达成的非约束性战略投资意向书中提到,万向总共计划投资4.65亿美元,收购A123系统公司80%股权。而江森自控将以1.25亿美元的价格,接手A123的汽车相关技术、产品和合同,以及位于密歇根的生产设备。由此可见,收购价格或许并不是万向收购遇阻的主要原因。
问题的关键可能在于政治层面。
自从8月份A123宣布与万向之间的投资合作意向以来,中美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坏消息层出不穷。
10月初,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在历时11个月的调查之后终于提交报告,称华为与中兴“可能对美国带来安全威胁”,建议计划从华为采购的美国企业另找供货商。美国思科继而也宣布中止中兴的长期销售合作关系。
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的最终裁定,认定中国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的生产商或出口商在美国销售此类产品时存在倾销行为,倾销幅度为18.32%至250%不等。据称,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将于11月23日左右作出终裁。如果终裁类似,美国商务部将要求海关对相关产品征收不同幅度的“双反”惩罚性关税。
在这种背景下,把矛头指向中国企业,似乎成了美国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公开报道显示,就连已破产一年有余的美国加州太阳能企业Solyndra,也在近日以垄断为由,将三家中国光伏企业告上当地法院,称这些公司的垄断行为给它造成15亿美元损失,公司将为此寻求补偿。
尽管万向在美国的经营一向谨慎,并拥有较高程度的本土化,看来也未能独善其身。实际上,美国国内对万向并购A123的反对声浪一直存在,还有外媒称,A123是美国总统候选人罗姆尼打击奥巴马的一个有力武器。奥巴马在任时曾给予A123公司2.49亿美元的政府拨款,如果A123经营不善被迫出售,对奥巴马的政绩是一个污点。根据本刊的了解,为了能减少并购在政治层面的阻力,万向也曾做过努力,目前看来,随着美国大选的日益临近,万向的努力似乎并未奏效。
而江森自控是一家美国公司。在这个政治敏感期,本国的接盘者或许更容易被美国社会所接受。这从A123CEODavidVieau在10月16日的一段话中可以看出些许端倪:“我们决定不继续推进之前宣布的跟万向的合作,因为遇到了一些预想不到的巨大挑战。自从宣布了跟万向的合作之后,我们一直在评估可能性。很高兴江森自控意识到了我们汽车资产和汽车技术的内在价值。”
在中国公司眼里,美国市场一直被贴上了高门槛高风险的标签,其中很大的不确定性来自于政治层面。对包括万向在内的中国公司来说,其在美国的坏消息是否已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