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年2月10日停用>预制舱式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 返回

促进新能源电池产业健康成长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3-03-1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焦作市市长 李亦博

近年来,国内许多地方纷纷抢抓政策窗口和市场机遇,竞相落子布局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核心——新能源电池产业,推动产业领域整体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但同时也面临产业布局趋同、低端产能过剩、结构性供需失衡等隐忧。建议加强统筹协调,科学合理布局发展新能源电池产业,促进新能源电池产业健康成长、高质量发展。

以协同为方向,优化提升“产业链”。系统梳理分析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现状,绘制产业链、企业分布、核心技术、市场分布等图谱,指引各地认清优劣势、明确着力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新能源电池产业耦合发展水平。聚焦制约新能源电池产业成长壮大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指导链上企业谋划实施补短板项目,实现配套协作、集群发展,有序推进整体产业链过剩环节的组合优化、薄弱环节的扶持壮大、缺失环节的补齐再造。

以需求为牵引,深培厚植“创新链”。编制新能源电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创新采取“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实施上下游企业协同攻关专项行动,驱动新能源电池产业能级跃升。研究出台激励措施,更好激发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支持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各类研发活动,加大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增强企业的生命力和产业链的发展韧性。针对新能源电池产业共性需求和企业个性需要,构建多层次产业创新体系。指导各地建立完善产业对接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将新能源电池产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合贯通起来,实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产业化”的有机衔接,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创新生态、产业生态,让更多的科研成果高效落地转化。

以循环为目标,联接畅通“供应链”。建立完善新能源电池产品质量、环保、能效、安全等技术指标,协调畅通原材料、辅材等安全供应渠道,指导各地打通城市群、都市圈等产业、交通、物流连接通道,推动新能源电池产业区域供应链与空间战略相匹配,提升供应链的安全可控能力。引导新能源电池产业上下游企业加强对接交流,鼓励上游材料及设备、中游电池制造及系统集成安装、下游终端应用等企业深度合作,通过签订长单、技术合作、产业联盟等方式建立常态长效供应机制,真正把供应链转化为“共赢链”。指导各地利用“5G+工业互联网”等手段加强信息共享,优化完善新能源电池产业数字化供应链解决方案,建设产业链供需对接服务和产品溯源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升供应链的敏捷性、适应性和协调性。

以问题为导向,系统集成“要素链”。牵头编制新能源电池产业紧缺人才目录,支持新能源电池产业重点企业与大学大院大所联合组建研究院、共建产业学院,鼓励地方创新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等模式,培育打造与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相适应、相匹配、相嵌合的人才支撑体系。研究出台行业标准,指导地方分层级规划建设新能源电池专业园区、子类园区,鼓励各地创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出让等土地供应方式,保障新能源电池产业优质和重点项目快落地、快建设。研究出台新能源信贷资金减息免息、延长贷款等优惠政策,支持地方设立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和引导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入,“拉长做粗”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资金链”。

分享到:

关键字:锂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