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混合动力渐成新能源车主流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2012-10-25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汽车产业是全球支柱性产业之一,其发展动态及未来发展趋势备受关注,尤其是节能减排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动,已成为全球关注焦点。
 
  而正当全球新能源汽车浪潮方兴未艾时,不同类型新能源车的命运却正在分化。以丰田等厂家为代表力推的混合动力技术,在全球赢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认可和购买,混合动力车凭借技术成熟、无需配备充电措施等优势,将成为现阶段最可行的新能源汽车解决方案。
 
  纯电动车:未来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
 
  每逢大型车展,新能源汽车总是被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它不仅代表着未来汽车业发展方向,也是每个汽车品牌研发实力的体现,新能源汽车种类繁多,一般分为混合动力汽车(又称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车和氢动力汽车等。
 
  在我国,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处于研发和产业化的初始阶段,许多技术难关和市场环节问题期待突破。燃料电池、氢动力汽车仍属“可望而不可及”;而纯电动车的普及则面临“未来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尴尬境地。
 
  究其原因,纯电动车的推广存在诸多困难。首先,电池技术短板和充电设施不完善等客观原因限制了纯电动车的发展;其次,较差的续航能力携手较庞大的电池组,也是纯电动车的“先天不足”。例如,汽油版车一天能跑2500公里,而纯电动车一天最多行驶300-400公里,行驶5、6个小时充一次电,汽车行驶里程无法满足运输需求。再如电动车充电措施远未完善,且按照最先进的充电材料本身8公斤/1度电,作为电池来讲,20公斤/1千瓦小时,20度电跑100公里,这样就要增加600公斤的重量。若一辆轿车重量为1吨,现在要增加将近一半的重量,在行驶时阻力大,能耗就越高,效率则更低。
 
  混合动力车:触手可及的解决方案
 
  相对纯电动车而言,混合动力技术因无需外插充电,具备较长的续航里程,且相对安全与稳定,更易受到消费者接受,被更早地投入应用到市场。
 
  主流舆论普遍认为,混合动力汽车才是现阶段至现实、至具有推广价值的新能源与节能汽车。所谓的混合动力汽车,指的是由燃料发动机与电池电动机同时运行来驱动的汽车。
 
  以混合动力凯美瑞·尊瑞为例,其综合功率高达151千瓦,而百公里综合工况下却低至5.3L,油耗可以减少32%以上,二氧化碳排放同样减少了32%,其排放量完全符合最新的国五排放标准,也符合世界上最严格的尾气标准。而且,混合动力凯美瑞·尊瑞采用的电池,均经过严格的寿命测试,数值远远超出车辆本身的使用寿命,消费者根本无需担心因此产生的维护成本问题。
 
  政府和企业推广这种产品也无须投资新建充电装置或加气站,且混合动力车实际使用与传统汽油车一样,消费者无需改变驾驶习惯。正因为如此,各种新能源汽车产品中,混合动力汽车是最为畅销、最受消费者认可的车型之一。在国外,自1997年推出第一款混合动力车至今,丰田混合动力车型全球累计销量超过430万辆;在日本,普锐斯更是连续9个月稳居新车销量排行榜前列。
 
  而在中国,发展混合动力车也已经具备了天时地利的条件。今年7月,国务院出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加强对混合动力的扶持力度。此前,价格一直让消费者对混合动力车望而却步的原因,如今情况也有所转变,市面上多款混合动力车低价入市,将有望扭转混合动力车叫好不叫座的局面。如混合动力凯美瑞·尊瑞起步价为25.98万元,仅比汽油版多出3.5万元,加上政府1万元的财政补贴及油费节省,同时销售店还额外推出优惠补贴,其经济性甚至超越了汽油版车型。而“人和”方面,混合动力车的超低油耗在油价破八的今天,对消费者无疑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毫不夸张地说,未来十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主流将是混合动力车。可以预见,坐拥“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混合动力车在消费者中的接受度将不断提升,我国将迎来混合动力发展的井喷期。
 
  技术问答:

  问: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池维护、保养费用会不会很高?
 
  答:混合动力车型的保养费用与汽油版一样,无须支付额外的费用。目前厂家也会针对混合动力电池制定专门的保养期,例如广汽丰田在混合动力凯美瑞·尊瑞正式上市后,针对其混合动力电池推出“8年或20万公里免费维护”服务活动,此期间电池如若发生由制造或材料品质引发的问题,广汽丰田将进行免费维护或更换。因此,车主在正常的使用周期内都无需为电池的维护投入费用,省心省力。
分享到:

关键字:混合动力 渐成 新能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