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年2月10日停用>预制舱式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 返回

动力电池回收:“废料变原料”前景几何

作者:施芸芸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22-11-2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为增加盈利、推动产业形成闭环,回收企业开始“试水”新的商业模式,一种被称为“废料换原料”的合作模式逐渐兴起。这种合作模式为,回收企业以协议方式定向收取电池厂和材料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在提取其中的镍、钴、锂等金属后,生产出电池级镍、钴硫酸盐及锂盐,再返还给电池厂和材料厂。例如行业的龙头企业格林美,前不久就与容百科技、亿纬锂能、孚能科技等上游企业签署“定向循环利用”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电池厂商(亿纬锂能、孚能科技等)将废电池及电池废料交给公司,格林美进行绿色提取和处理后,生产出三元前驱体或正极材料作为原料交给电池厂,提前锁定上游资源。

业内人士指出,这一类形式本质上其实是代加工,对于电池和材料企业来说,由于对电池构造以及材料成分更加了解,因此能更好地给回收再利用企业提供加工和操作方法以及流程。而对于回收再利用企业来说,由于现在产能远高于废旧电池及废料供应量,因此代加工业务可以很好地解决来料问题,让整体产能饱和起来,摊薄企业固定成本,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金属价格涨跌的风险,盈利情况更加稳定。不过,这一合作模式也存在一定的挑战,例如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降低。回收企业长时间代加工将导致其产品无法参与市场自由交易,市场竞争力因此会下降。

“就当前情况来说,一些工艺先进的企业如果回收率高于客户要求,或者能够产出其他副产品,就可以赚取技术溢价带来的额外利润。但这并不可持续。”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指出,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各家企业的回收率差异会越来越小,代加工的利润也将会因此慢慢固定,只有在产业链中创造更多增量价值,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动力电池回收企业,该人士建议,未来还是应当积极联合整车和电池企业,同时把电池运营服务、电池租赁服务以及梯次利用业务等进行融合,围绕电池全生命周期构建多方联合的产业闭环,才能在市场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护城河”,从而实现更长远的发展。

分享到:

关键字:锂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