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年2月10日停用>预制舱式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 返回

集成电路+负极材料驱动业绩改善 国民技术2021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849.09%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发布时间:2022-04-0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3月31日晚,国民技术(300077.SZ)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国民技术实现营业收入10.18亿元,同比增长168%;经营性现金流2.12亿元,同比增长741.4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9亿元,同比增长1,849.0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4,635.80万元,同比增长131.59%,实现转正。

对于业绩变动原因,国民技术表示,受益于集成电路下游市场需求增加和锂电池产业快速发展,2021年公司集成电路业务和负极材料类业务的销售收入和毛利同比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大关 集成电路业务同比增长163.82%

在集成电路领域,国民技术是国内较早的商用密码核心定点单位,也是国内USBKEY芯片、蓝牙KEY芯片、可信计算芯片的主要供货商之一,公司持续聚焦“通用+安全”产品及市场战略,围绕信息安全、SoC、无线通信连接三大核心技术优势,形成通用MCU、安全芯片及射频芯片产品线。

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数据,2021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10458.3亿元,同比增长18.2%,首次突破万亿大关。但由于受到疫情等因素影响,2021年全球出现芯片产能短缺。国民技术凭借多年在集成电路行业的积淀,通过加强与晶圆代工厂、封测厂等合作伙伴的持续沟通交流,赢得了相较于2020年更多的产能供应,从而在集成电路业务上实现收入6.3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63.82%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高速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增强关键技术创新能力,瞄准集成电路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完成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也要加快集成电路关键技术攻关;《“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推动芯片企业丰富产品体系。此外,《“十四五”利用外资发展规划》也提到,引导外商投资投向集成电路等产业。

集成电路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之一,是引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这些政策的密集出台将集成电路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对于国民技术等集成电路企业来说是重大机遇。

国民技术表示,公司未来将继续拓展实施“通用+安全”产品战略,重点在高端高性能MCU、高可靠性车规MCU、高可靠性BMS、安全微认证芯片、可信计算芯片等战略产品线上投入资源,持续提升公司竞争实力。

负极材料业务同比增长175.31% 拟再投资30亿扩建产能

在负极材料领域,中国“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汽车持续高景气,带动锂电池需求爆发增长,作为锂电池主材之一的负极材料,其需求也快速攀升。

GGII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预计约72万吨,同比增长约100%。受益于行业快速发展,2021年国民技术的负极材料业务也取得了不错的表现,实现销售收入3.80亿元,同比增长175.31%。

据了解,2021年,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和亿纬锂能等电池企业都纷纷布局扩产。民生证券分析师预计,2021-2025年新增电池产能分别为144/227/245/340/474 GWh,未来几年将进一步持续拉动负极材料需求快速上升。

目前,国民技术在内蒙古地区投资建设的石墨化工厂,两条产线满产状态下年产能可达到2万吨以上。相较于高速增长的产业需求,国民技术负极材料产能规模仍然较小。

为更好地匹配下游需求高增,国民技术拟在湖北随州投资建设“年产10万吨新能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若该项目顺利建成并全部达产,届时,国民技术负极材料产能合计约12万吨/年,供应实力显著提升将有助于增强公司负极材料业务的市场竞争力,为公司带来更多业绩增量。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2021年6月,国民技术推出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该激励计划将对2021-2023年的业绩进行考核,业绩考核目标为2021年、2022年、2023年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依次分别不低于5.50亿元/4,000万元、7.50亿元/8,000万元、10.00亿元/12,000万元。从本次发布的年报数据来看,国民技术已超额完成2021年股票激励的业绩目标。

未来,在政策支持集成电路产业、负极材料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叠加公司股权激励计划深度绑定核心员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国民技术将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保持业绩快速增长。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信息披露内容以公司公告为准。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关键字:负极材料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