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德意志银行发布的一份报告表示,未来中国的角色将由“世界工厂”向“世界投资人”转换,其背后的驱动力,则为中国庞大且长期的经常账户盈余。
德银表示,目前中国的国内投资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对外投资,但随着投资速度放缓,中国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面临庞大的经常账户盈余。这将使得未来中国从“输出产品”向“输出资本”转变,并通过对外投资来解决巨额经常账户盈余问题。
德银进一步分析称,中国占全球投资份额的不断攀升,并非是由于吸纳了大量的全球资本,而是源自庞大的国内储蓄支持。这就是中国在维持高投资率的同时,仍然能够保持经常账户盈余和资本输出的原因。并且,人民币升值不但不能够纠正巨额经常账户盈余,反而会加剧这一现象。
此外,德银还认为,下一轮经济扩张的态势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世界如何吸收来自中国的巨额经常账户余额。而即使全球各主要央行收紧货币政策,中国如此大规模的资本外流也将在全球范围内压低资本的长期成本。
一位政策性银行分析师向记者表示,(压低资金长期成本)对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开发有益,因为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周期往往很长,资金长期成本深刻影响各国对基础设施的投资热情。事实上,中国近期正在加速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海经合组织开发银行等多边机构的成立与落地,在帮助提升亚洲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的基础上,缓解中国产能过剩的压力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据亚洲开发银行此前预测,截至2020年,亚洲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约为8万亿美元,需求空间巨大。
而在中国输出的资本盛宴中,赢家并不仅仅只是中国,亦非仅限于亚洲。德银预测,期待复制“东亚模式”的印度可能成为中国资本时代的受益方。不过受限于其经济体量,印度不大可能承接大量中国的过剩储蓄;其他发展中国家虽然迫切需要基础设施上的投资,但亦需谨慎考虑其机构办事效率和能力的局限性。相比之下,美国可能成为投资的重要目的地,因为美国的经济体量足够承接中国资本,且数据显示当地基础设施亟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