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晚,难度大
抽水蓄能电站是电力系统中具有调峰、填谷、调频、调相和事故备用等多种功能的特殊电源,目前已成为我国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我国已建的抽水蓄能电站20余座,总装机容量1500万千瓦,在建的10余座,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华东、南方沿海和华北地区。
随着我国电力负荷的增大,峰谷差加大,调峰能力越来越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再加上大量的新能源发电入网,电网结构压力增大,安全运行面临挑战。因此,加快发展抽水蓄能电站已是大势所趋。
但据记者调查,尽管近年来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发展速度较快,但相关设备研发能力弱、缺乏自主依托项目。目前用户方仍倾向于由国外公司对蓄能机组技术负责,并提供相关附属设备,而且用户在设备采购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将主机、辅机分开采购的情况,这对我国设备制造企业积累掌握抽水蓄能机组的技术及经验造成了障碍。
另外,抽水蓄能电站设备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较大(60%—70%),对电站的建设成本影响巨大。抽水蓄能机组比常规水电机组技术相对复杂,而且主机和辅机的技术关联度高,成套性强。
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电机”)副总工程师石清华对本报记者表示,当前凡在运行中的机组都是来自国外的技术,目前抽水蓄能技术还由于水头高等因素突破难度很大。我国抽水蓄能起步本来就比较晚,技术落后于人已不是一两天的事了。
掌握核心技术才是王道
为促进抽水蓄能健康有序发展,2009年8月,国家能源局在山东泰安召开了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工作座谈会。出席会议的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总结了抽水蓄能工作的5个主要方面,其中就包括机组设备的国产化问题。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重大装备办公室孙凤鸣教授向记者介绍,为了进一步加快推广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分三个阶段推进抽水蓄能机组的国产化工作。第一阶段以“打捆招标、引进技术、分包制造工作”为原则,将河南宝泉、广州惠州和湖北白莲河三座抽水蓄能电站16台30万千瓦机组作为依托工程,经过统一招标,法国阿尔斯通中标,哈尔滨电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电机”)和东方电机承担引进技术和分包制造任务。第二阶段,发改委又确定了蒲石河电站、黑糜峰电站、呼和浩特三个电站的12台30万千瓦机组作为国产化后续工作依托项目,并坚持了“国内负责、‘必要时’国外支持”的国产化原则。现阶段,也就是第三阶段,哈电机和东方电机将作为承包单位,以安徽响水涧4×25万千瓦蓄能机组、福建仙游4×30万千瓦机组、江苏溧阳6×25万千瓦机组为依托项目继续推进机组研制开发。
尽管政策要求现阶段要完全实现成套设备自主化,但业主由于对自主技术心存疑虑,自主化生产并没能真正实现。记者了解到,如今虽然由哈电机和东方电机来承担机组研制开发,但业主要求这两家机组供应商必须由一家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担保。东方电机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国外在核心技术方面向来都是口风甚紧,我们的研发每前进一小步,国外就闻风而动马上降价,导致我方缺乏竞争力。
借鉴“三峡模式”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我国抽水蓄能的采购比较零散,这样不利于国产化工作的有序推进,“抽水蓄能建设可以借鉴三峡模式,由电网牵头统一采购,引进核心技术再消化吸收,这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这里所说的“三峡模式”,就是2004年三峡工程右岸12台机组采购招标中,要求中标企业要与中国有资格的制造企业联合设计、合作制造,并向中国制造企业转让关键技术。这次招标被业界誉为“以市场换技术”的典范,中方想要的就是核心技术。
孙凤鸣说,目前机组国产化的关键还是抽水蓄能机组的成套、主机和其它部件的匹配问题。然而如今在我国水电设备市场上最为闪耀的两家设备供应商也没能破解这个难题。
目前安徽响水涧和福建仙游两个项目已经选定哈电机和东方电机承担机组研制任务。“如今,我国抽水蓄能主机设计制造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哈电机于2008年中标安徽响水涧项目,东方电机也于去年拿到福建仙游项目标书。这成为中国自主独立设计成套供货项目的开始,但由于国内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因此积累宝贵经验是现在的重中之重。”东方电机副总工石清华告诉记者。
对于抽水蓄能机组的发展前景,有专家指出在引进技术的同时,我国抽水蓄能机组的研发工作仍需针对更高(500米及以上)水头、更大(30万千瓦及以上)单机容量开展,并将此类机组列入国产化依托工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