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无电区的灯亮了,送来希望和憧憬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国家电网杂志 发布时间:2014-11-15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罕铁列克村的牧民阿布都克里力•买买提戴着白毡帽,身着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手拿一把库姆孜琴,兴冲冲地和同村的人唱起玛纳斯,一起共同见证一个特殊的时刻。

9月25日,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巴仁乡罕铁列克村正式通电,全村181户牧民欢呼雀跃,他们平生第一次迎来了电带来的光明。

 

而远隔1700多公里外的青海农牧民,同样也沉浸在通电的喜悦之中。青海同德县80公里外的老虎村,年近40岁的牧民普杰华终于告别了烧牛粪、点酥油灯照明的日子,迎来了美好的新生活。

解决无电地区用电问题,是国家电网公司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十二五”期间“无电地区人口全部用上电”战略部署的重点项目,也是响应国家在新形势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为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举措。

按照规划,到2015年底,全国273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必须得到全部解决,其中电网延伸解决154万人用电,光伏独立供电解决119万人用电,项目合计583个,总投资294亿元。2014年底前基本完成电网延伸工程建设任务。

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远比想象中困难,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从更深远的意义来讲,通电后,上百万广大受益农牧民的未来生活和命运将由此发生改变。

正如公司董事长刘振亚所言,解决无电人口供电问题,是公司重要的社会责任,是推进电力服务,促进民生改善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通电,是一场硬仗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占全球比重达12%。如此强大的国力背后,你很难想象,为什么还有不通电的村庄,为什么还有人过着伐木烧薪的传统生活。

从北京西行3700多公里,记者来到新疆西部的喀什。新疆全疆无电人口有98.4万,是公司无电区建设的主战场,而喀什又是新疆无电区建设的重点区域。

由于山高、路险、牧民居住分散等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使得新疆喀什成为国家电网公司无电区通电难度最大、任务最重的地区之一。

车行驶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剧烈的颠簸有种让你全身散架的感觉。车窗外满眼都是光秃秃的褐色风化岩石和被洪水冲刷出来的一道道沟壑,一眼望不到头。

越野吉普好不容易翻过一个达坂,终于驶上了高速路。长期在无电地区建设一线的国网新疆电力公司农电部专工张运涛说,项目刚开始建设时,好多地方都没有路,运设备材料的车上不了山,都是靠人挑肩抗上去的。遇到下雨天就得停工,因为山上没有植被,雨水很快会汇聚成洪水冲下来,刚立的电线杆就被冲到,不得不重新立,平原地区的电力建设方式在这里很难行得通。

高原缺氧、漫长的霜冻期、沼泽湿地……一个个困难让新疆无电区电力建设充满了挑战意义。然而,解决“十二五”期间无电地区人口用电问题,是公司对国家和无电地区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

不仅仅是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施工条件,从经营的角度而言,解决这些无电用户的问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对企业而言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无电地区人口居住偏远、分散,生活也比较贫困,这使得工程投资规模大,后期运行维护成本高,可回收的电量少。”公司农电部某人士告诉本刊记者。

记者粗略算了笔账,无电区建设工程中,公司平均每户需投资至少在4万元以上,个别地区达到十几万元/户,比平原地区常规农网改造通电到户工程,户均投资高出很多。

“无电区的投入不能简单算经济账,还要算政治账、社会账。”公司农电部一位专工解释说,这些地方在未来5年、10年甚至20年都难以收回投资,但让这些地区通电是我们的光荣使命,“这个账不仅要算,还要算好。”

公司农电部副主任张莲瑛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也表示,巨大的投入、较高的维护成本、复杂的建设条件,对企业而言可谓任务艰巨,但这是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必须不折不扣完成好,打好这场扶贫攻坚战。

记者了解到,“十一五”期间,公司累计投资158.6亿元,通过电网最大限度延伸解决了134.1万户508.9万人的通电问题;2011年以来,公司又新增投资124.2亿元,解决无电户47.6万户、198.5万人。

背后的付出与坚守

正是由于无电区建设所具有的挑战性和现实性,公司向各参建单位发出了总动员令。在去年5月公司无电地区建设推进会上,公司副总经理杨庆强调,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克服各种困难,逐级落实责任,确保按期实现通电目标。

由于无电区人口多分布高海拔和沼泽区,遇到恶劣天气,根本没办法施工,电力物资运输和线路建设异常困难。很多路段的电线杆、变压器、导线都靠人工肩扛手抬,一路艰辛才运到现场。如果没有解决无电区通电的诚心和决心是很难做到的。

张运涛向记者讲述英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托云乡无电村的建设经历。“我们运送材料要经过一个山谷,路非常窄,只能过一辆农用三轮车,电线杆长10来米,只能靠人工肩扛手抬,一点点挪,10个人1天只运送了1根电线杆,但施工人员没有一个叫苦叫累,大家一直坚持到最后。”

“工程开工后,施工人员就没有离开过工地,吃住都在野外。可这还不是最艰苦的,由于施工点距离县城远,没有蔬菜时,只能采野蘑菇补充营养。”青海贵南县尼玛村无电地区通电工程施工队队长张维成说。

“这样的通电工程建设,完全是不惜血本。”托云乡一位干部说,看到电力工人为无电区通电,鏖战在最艰苦的地方,这种决心令他感动。

另外,在新疆无电区建设期间,暴恐分子在新疆相继制造了数起暴恐事件,在野外施工面临巨大的安保压力。

“我们承担的压力远远超出工程本身。”国网新疆电力农电部主任阿斯卡尔•阿合买买提这样评价无电区的工作状态。为了保证安全,新疆无电区所有工地都实行封闭式管理,每位施工人员都配防护装备,保障施工作业顺利进行。

“刚开始大家还是有点意见,毕竟工作条件这么艰苦,工作还这么不安全。” 阿斯卡尔•阿合买提说,“但当你走进村中,看见很多农牧民眼神中流露出对光明的渴望,你就会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等到通电的那天,他们穿上过节才穿的鲜亮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孩子们能够在灯下安心读书,你会觉得个人的牺牲真算不上什么。”

新疆自治区发改委能源处处长邹灵告诉本刊记者,无电工程难度高、工程投资大、建设成本高。但是,国家电网公司不讲效益和责任,按计划完成了任务,充分体现了央企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光明带来了新希望

无电区的灯亮了,带来了光明,更送来希望和憧憬。

在乌恰县吉根乡,本打算撤资的浙江商人黄争盾又回来了,创办了富鑫矿业公司,从事铁矿石开采和冶炼。他告诉本刊记者,过去山上没有电,专门购置6台柴油发电机用于生产,但天气冷时,柴油机不能启动,而且烧油也很贵。去年年底通电后,我把产能从3万吨提高到10万吨,每年至少增收500万元。今年,我又新雇佣了50多位当地农牧民就业。

通电不仅吸引了外部的投资,农牧民的生活也由此发生改变。记者在有着中国西陲第一村美誉的斯姆哈纳村牧民鲁依卡尔•买买提家中看到,电视机、洗衣机、电饭煲一应俱全。鲁依卡尔•买买提告诉记者,“以前我们这里电不稳定,电视机也不敢用,对外面的事情都不了解,也很少和外界接触。”

随着通电问题解决,农牧民开始通过电视机、收音机甚至电脑了解外界的信息。外出打工、畜牧加工的人也越来越多。在政府的支持下,一些农牧民组成农业合作社,发展家庭养殖业,搞牛羊肉深加工和绿色蔬菜种植,有些农牧民年收入已经数万元。斯姆哈纳村村长告诉记者,有了电,我们就可以大力发展绿色养殖,建设新农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盛赞,能在较短的时期解决无电区人口用电问题,非常不容易,但是国家电网公司做到了,未来农牧民的生活甚至命运将发生重大转折。

“当农牧民打开电灯的那一刹那,外面世界的精彩离他们已不在遥远。电力给当地人生活的便利,让农牧民离现代文明更近了,群众有了致富的希望和追求,生活的稳定必然带来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新疆自治区党校副教授李丹对通电后的变化感到惊喜。

如今,随着公司电网延伸范围内无电区人口逐步用上电。源源不断的电流正越过千山万水,传遍无电区的千家万户。公司的员工用行动和实力,为我国农村贫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铺就了一条光明之路和希望之路。

 

分享到:

关键字:无电地区 通电工程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