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年2月10日停用>预制舱式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 返回

不用轨道的列车?快充智轨全球首发!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CATL宁德时代新能源 发布时间:2018-05-16 浏览:

2018年5月8日上午9点50分,全球首条智轨快运A1(首期)开始试运行,中车智轨正式进入为期三个月的试运行阶段。这是继去年10月智轨列车亮相示范线后,智轨列车商业运用的又一次关键里程碑,标志着由中国中车自主研制的智轨新型轨道交通制式已初步具备商业化运营能力。

株洲智轨A1线(首期)位于株洲神农大道,从神农大剧院站首发,途径珠江北路站、黄河北路站、体育中心站,共4个中央岛式站台,全长约3公里,为株洲智轨示范线首期工程。根据规划,株洲智轨示范线总里程为12公里,分两期建设,二期线路全长约9公里,将与一期连接形成示范环线。

中车株洲所倾力打造城市交通“黑科技”产品

跨界城市轨道交通产品,了解一下?

2017年6月2日,中车株洲所成功研制的一款名为“智能轨道快运系统”的全新城市交通产品在湖南株洲惊艳亮相,产品昵称“智轨”,洋气的英文名叫ART(Autonomous rail Rapid Transit)。作为融合了中车动车组核心技术,兼有现代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各自优势的跨界之作,让我们一起看看她的诸多“黑科技”。

运力强悍

智轨列车采用高铁柔性编组模式,能够根据客流变化调节运力,采用标准3节编组时,列车可载客超过300人,有效解决普通公交车载客量小的缺陷,运力大幅提高。

独创虚拟轨道技术

30多米长的三节编组智轨列车,无需建设轨道,无须沿线路架设高压充电线,无须敷设接触网。

中车株洲所自主研发 “虚拟轨道跟随控制”技术,看似无轨,实则有“轨”。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在车上安装各种传感器识别路面虚拟轨迹,并将运行信息传送至列车“大脑”,根据“大脑”的指令,可以精准控制列车在既定“虚拟轨迹”上行驶,实现智能运行。正是因为拥有该项技术,智轨列车转弯半径小于现代有轨电车,与普通公交车相当,通道宽度比普通公交车辆占用的更小,良好解决了超长车身带来的转弯难题。 三节编组的“两动一拖”设计也无需在始末站点调头。

共享路权,优先通行

通过安装通信信号设备、控制中心、路口信号优先系统及道路安全设施等配套工程建设,智轨列车可与其他车辆共享路权,当智轨途径交叉路口时均可进行优先通过处理,确保能够安全、优先、快速通过交叉路口,化身指挥信号灯的“小交警”。

安全性与舒适性同时提升

增加了360度环视系统和车辆雷达等系列安全防护设施,智轨列车可对周围路况、设施进行实时全面监控,动车组级隔音、减震等系列技术应用进一步提升了乘坐体验。

投资成本小,建设周期快

与现代有轨电车相比,智轨列车设计最高时速同样为70公里/小时,因为无需建设轨道和接触网,一条运行线的建设周期仅需一年,整体线路投资约为现代有轨电车的1/5,多快好省同时具备。

澎湃动力,急速快充

智轨列车采用“到站快充”模式,线路首末站配备的充电装置采用了短时大功率快充技术,当列车进站发出充电申请后,充电装置自动切换为供电状态,车辆升弓受电,最大充电电流可达1000A,2.4C高倍率下实现充电10分钟保证25公里的续航里程!

急速快充,CATL独门秘笈

锂电池快充技术核心就是在不影响电芯寿命和安全性的前提下,通过化学体系和设计优化,加速锂离子在正负极移动的速度。

在负极石墨表面,CATL采用了“快离子环”技术,相当于在石墨表面打造一圈高速公路,极大地加快锂离子在石墨层的嵌入,修饰后的石墨兼顾超级快充和高能量密度的特性。快充时负极不再出现副产物,所以大大提高锂离子在石墨层的嵌入速度,使其具备最高4-5C快充能力,实现 10-15分钟快充充电。

另外,智轨列车装配的CATL快充产品,搭载自主研发的热管理系统,能充分识别固定化学体系在不同温度和SOC下的“健康充电区间”,极大拓宽锂电池的运营温度。

当电池处于北方寒冷的冬天时,水热系统在低温下为电芯加热,待电芯温度达到要求,即开启快充模式。遇到南方酷暑的夏天时,电池系统自动发热报警,水冷系统给电芯降温,真正做到“全气候”的快充。

众所周知,轨道交通系统研发设计与实际运营中,整车动力系统的综合性能与安全性要求远高于普通道路机动车辆,CATL在与中车集团良好的商用车合作基础之上,共同研发创新,推出智轨列车这一黑科技城市轨道交通产品,合力筑梦“中国制造2025”。

智轨列车运力强,建设周期短,基础设施投资小,可在城市里自由穿梭。作为兼顾运能与投资的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优秀解决方案,CATL独门快充技术全面助力这位满身“黑科技”的城市交通新朋友,相信未来一定会成为您出行方式的新选择。

分享到:

关键字:动力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