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马衍伟获得了多项殊荣,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从2008年制备出世界首根铁基超导线带材,到目前将其载流性能提高到10T的强磁场下17000安培每平方厘米的国际最高纪录,中国科学院电工所马衍伟领导研究组始终在高性能铁基超导材料的研制中保持国际领先水平。
传输电流从零到万的突破
今年年初,中国科学院电工所(以下简称电工所)应用超导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马衍伟带领研究组,采用粉末装管法(Powder-in-tube,简称PIT法),在国际上率先制备出高性能的122型铁基超导多芯线带材。
在电工所“一三五”战略规划中,“超导与电工新材料及其应用”是五个重点培育方向之一,马衍伟带领研究组在铁基超导线带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长年的科研积累让马衍伟获得了多项殊荣,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虽然我们的铁基超导材料实用化研究领先了一步,如何不被超越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首根超导线材问世
2008年,日本科学家发现了一种铁基超导材料,该材料目前最高的超导转变温度达到55K,上临界场超过100T,在高场磁体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铁基超导材料发现后,马衍伟领导研究小组采用PIT法,首次成功研制出转变温度达25K的铁基镧氧铁砷线材,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将铁基新超导材料加工成超导线材的工作。
从2008年制备出世界首根铁基超导线带材,到目前将其载流性能提高到10T的强磁场下17000安培每平方厘米的国际最高纪录,中国科学院电工所马衍伟领导研究组始终在高性能铁基超导材料的研制中保持国际领先水平。
随后,马衍伟研究小组采用银包套材料—掺杂改性—先位烧结等新工艺,解决了包套管与超导芯易反应、杂相多、密度低等难题,进一步提高了铁基超导线带材的临界电流密度。
2011年,研究小组将轧制织构和化学掺杂相结合,有效抑制了铁基超导体的弱连接问题,显著提高了铁基超导线带材的载流能力,测得铁基超导线带材的临界传输电流达到180安培,相应临界电流密度超过25000安培每平方厘米,处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
从第一根铁基超导线材的传输电流零安培提高到180安培,马衍伟研究小组只用了不到3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