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年2月10日停用>预制舱式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 返回

中国二次充电电池行业步入锂电时代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高工锂电 发布时间:2013-11-0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由于可充电的锂离子电池(下称“锂电池”)的材料里不含有污染性金属,例如镉、铅、汞之类的有害重金属物质,在环保上有着天然的优势,还具备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低,无记忆效应等等优点。

 
近年来,锂电池的销量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相比铅酸电池、镍氢电池和镍镉电池等其他类型二次电池,锂电池的市场占有率正一路攀升。
 
2011年,中国锂电池销量首次超过铅酸电池销量,接近30亿只,约14000万KWH,也带领中国二次充电电池行业步入锂电时代。
 
图1.2002-2011我国二次电池销量汇总
 

\

 
数据来源: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
 
锂电池市场展望
 
一、锂电池产业链概况
 
锂电池产业链的上游是锂电池材料,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导电剂和粘合剂等;中游主要是各类电池电芯生产厂商和电池组装生产企业;下游主要是锂电配套应用领域,包括各种数码产品、电动工具以及电动汽车行业。
 
此外,一个完整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还应包括最上游的锂电矿产资源和锂电池的回收利用环节。
 
上游四大材料(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占锂电池成本各有不同。其中,正极材料占比35%左右,目前主要的正极材料包括,钴酸锂,锰酸锂,三元材料(镍钴锰酸锂)和磷酸铁锂。钴酸锂销量最大,如以销售重量计算,其2011年占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市场份额接近40%。
 
二、锂电池产业市场格局
 
全球锂电池的生产地主要集中在中、日、韩三国。按产值计算,韩国占全球锂电池份额的38%,日本占35%,中国占25%,三国合计占全球市场份额高达98%。
 
图2 锂电池产业链结构

\

数据来源: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
 
2011年锂电池的全球市场规模约为700亿元人民币,预计2015年将增长至1350亿元。
 
目前消费类电子产品还是锂电池的主要应用市场,其中,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分别合占锂电池应用市场的40%份额,合计占80%的份额。
 
2011年消费类锂电池市场规模为560亿元,且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而被投资和政策驱动的动力锂电池市场并不乐观,下游应用市场需求低于预期,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和政府订单在支撑。

\


\

 
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预计,2014年动力锂电池市场和消费锂电池市场将分别达到350亿和750亿元。
 
动力锂电池兴起
 
一、锂电自行车快速增长
 
近年来,动力锂电池逐渐兴起的动力,主要来自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汽车的未来发展前景。
 
目前国内的电动自行车年产量规模已超过3000万辆,但其动力驱动电池主要还是铅酸电池,采用锂电池的比例仅从2010年的1.4%增长至2011年的2.1%。
 
初步统计,2011年中国锂电自行车产量达到65万辆,同比2010年的40.2万辆增长了54.2%。随着锂电自行车比重逐步增长,其中的市场机会也成为了锂电池企业关注的焦点。

\

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预测,以每辆电动自行车采用36V10AH的锂电池组计算,2011年锂电自行车对锂电池的需求量为23.4万KWH,2012年将增加至41.4万KWH。预计到2015年,锂电自行车行业将拉动360万KWH的锂电池需求量。(如图5所示)
 
二、电动汽车前景广阔
 
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为8159辆,同比2010年增长60.36%。其中,混合动力汽车销量为2580辆,纯电动汽车销量为5579辆。从分类来看,轿车占比为61%,客车占比为28%,其他为11%。
 
2012年开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步入高速发展阶段,销量有望达到1.8万辆,到了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有望达到30万辆的规模。
 
表1 全球主要国家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目标对比
 

\

 
数据来源: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
 
从世界范围内看,多个国家都已经将新能源汽车纳入未来推广的重点。随着动力锂电池性能的不断改善和成本的降低,特别是安全性能的提高,其在动力领域的发展无疑将前景广阔。

   

 

分享到:

关键字:锂电 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