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5月30~31日,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2024年度大会在北京召开,记者从会议现场了解到,2023年我国动力电池产业量质齐升,成为我国又一张新名片。同时,在国内动力电池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海外市场成为新的增长点。
领先优势明显 全球占比超五成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渗透率都创历史新高,动力电池成为有力的推手。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以下简称“电池联盟”)常务副秘书长马小利介绍,2023年,我国动力电池实现产、销双增长,产销量分别为664.7GWh和616.3GWh,同比增长21.8%和32.4%。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706GWh,同比增长38.6%。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为387GWh,占全球总装车量的比例超过五成,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马小利指出,2023年数据显示,磷酸铁锂、三元锂电池占据动力电池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两者比较而言,磷酸铁锂增长更快。三元锂电池累计装车量为126.2GWh,占比为32.6%,同比增长14.3%;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为261GWh,占比67.3%,同比增长42.1%。“磷酸铁锂系统能量密度提升,在成本、安全方面的优势逐渐凸显,市场占比近几年来持续提升,成为商用车主要动力来源。三元锂电池在乘用车上使用比较广泛,尤其是中大型及SUV上使用较多。”马小利说。
与此同时,我国动力电池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企业梯队分层明显,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51家(按集团统计)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去年同期减少6家,排名前3和前5的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分别为305.5GWh和338.6GWh,占总装车量的比例分别为78.8%和96.8%。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认为,除了产销规模的不断提升,动力电池行业还有三大特点。一是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市场上已形成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为主,半固态电池批量装车,能量密度达到360Wh/kg,4C快充电池步入量产的应用阶段。据介绍,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已经发布了350Wh/kg全固态电池技术、400Wh/kg系列液态电池技术以及500Wh/kg超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原型;上汽清陶和北京卫蓝也发布了半固态电池产品技术,能量密度超过360Wh/kg;宁德时代神行电池则进一步突破了磷酸铁锂电池AC快充技术。
二是产业生态渐趋完善。我国已建成完备的产业链,关键主材全球出货量超过70%,智能工厂、零碳工厂成为先进制造标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产业链持续衍生,基本实现就近回收。
三是海外布局明显上升。按照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思路,我国动力电池及产业链上游的企业逐步推进全球化发展战略,已在德国等多个国家投入布局。
利好因素多 产销量将持续增长
放缓、出海、创新、储能、合作,这是2023年锂电池产业链的5大特征。
放缓体现在投资上。马小利介绍,2023年我国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领域投资约为14219.1亿元,同比减少约30%。从子行业看,电池板块投资额绝对值较高,约为6941.1亿元,占投资总额的48.8%;正极材料及上游原材料仍为主要投资方向,2023年投资额达到4137.4亿元,占比29.1%。2023年电池回收、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铝铜箔/铝塑膜、设备/电池结构件投资占比分别为5.1%、4.6%、4.1%、3.4%、3.3%、1.7%。
尽管投资有所放缓,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增长仍将带动动力电池产销量的增长。马小利指出,预计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产量规模预计将达到1083万辆,同比增长31.9%;预计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产量约为1030.6万辆,增速为32.4%,商用车产量为52.4万辆,同比增长约24%。在新能源汽车的强劲需求带动下,预计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全年装车需求将达527.0GWh,同比增长约35.9%;预计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装车需求将达483.7GWh商用车装车需求将达43.3GWh。
“新能源汽车进入市场驱动周期,动力电池同样如此。尽管国内竞争激烈,但海外市场需求强劲,海外市场将成为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新的增长点。”马小利说。
据介绍,目前欧洲有42家企业布局动力电池产业,本土企业26家,中国企业10家,日韩企业3家;北美地区有28家企业布局动力电池产业,本土企业14家,中国企业4家,日韩企业4家。
全球市场竞争激烈 有的放矢应对风险挑战
挑战与机遇并存,尽管我国动力电池行业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海外市场也成为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新的增长点,但当下面临的挑战仍不可忽视。
电池联盟秘书长许艳华在演讲中提到,当前,我国锂、钴、镍资源高度依赖进口,锂对外依存度为75%,钴为98%,镍为90%,中国的镍用量占全球开采量的90%,动力电池又占其中的20%。据电池联盟测算,到2035年,我国锂的自给率不超过50%,锂、钴、镍资源的对外依存度都将处于高位,在全球大环境有很多变数的情境下,资源保障存在不确定性。
另外,动力电池企业的全球竞争也愈加激烈,这给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走向全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中日韩是全球电池生产的主要国家,都在加紧布局海外市场。”许艳华说,日本计划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产量达到750GWh,海外生产550GWh;韩国提出2030年海外市场份额达到40%。她强调,美国IRA法案、欧盟电池新法对未来全球动力电池的区域格局将产生重要影响,欧盟、美国对中国企业动辄制裁的行为,将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布局带来不确定性。
“在全球动力电池竞争中,我国动力电池产业需要注意几个问题。”许艳华说,首先是动力电池的安全问题。如果我国动力电池产业、企业不能在安全等方面实现质的突破,—旦出现安全事故,经济利益、品牌声誉将会损失惨重;其次是产品、制造、成本等能否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问题。在全球竞争中,不进则退,我国动力电池企业一刻也不能松懈;第三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如果企业不能有效规避风险和保护知识产权,并合理利用海外知识产权,将遭遇各种国际诉讼以及专利侵害,势必影响企业在海外的长期发展。
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各种风险挑战,电池联盟建议,首先,在关键资源保障方面,发挥国家体制作用,建立国家、地方、央企三级储备机制,支持国有、民营企业联手在海外购买和开采锂、钴、镍等资源。运用外交渠道,破解相关壁垒,规避和降低各种风险。
其次,要强化基础研究。基础材料和基础工艺是电池性能持续提升的支撑,支持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设立电池基础材料和先进工艺联合基金,加大对高比能液态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安全机理、材料及制备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
第三,推动源网荷储聚合平台发展。源网荷储聚合平台是车载能源作为新型电力系统“活资源”重要载体,应加快完善新型电力制度建设和市场建设,开放更多交易品种,满足用户侧与电力调度部门之间高频率、高可靠、低时延的业务交互需求。构建城市级“车-桩-储-网”基础平台。
第四,为国际化发展创造条件。利用国家体制和对外交流合作机制,支持企业在海外购买核心矿物资源。在当地建设产业化基地,建立有效协调机制,确保中国企业海外资产不受损害。支持建立电力碳因子数据库,打通与欧盟及相关国家机构的碳因子数据网络。
第五,统筹回收利用。进一步敦促整车企业对动力电池一管到底,堵住退役电池进入灰色渠道的漏洞。研究推动大型央企联手资本入局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商业运作,用好电池、管好电池,实现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部署市场化机制下回收利用的大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