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从2002年开始,基本每隔一段时间“电改”就会因直接或间接的缘由,进入电力行业的“热搜榜”。继本月4日《深圳市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方案》出台之后,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将电改再次提上了日程。
记者通过中国能源报官方微信发起的投票显示:近半数投票者持观望态度,认为电改的效果要看政府的推动力度和试点的效果;25%的投票者认为可以取得实质性效果;还有28%的投票者选择了“不乐观,会出现‘形改实不改’”一项。投票者中,仅1/4人对此次电改表示乐观,回顾我国12年的改革历程,不难理解这种“悲观”。
单从方案的执行情况看,2002年“5号文件”确立了“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四步走路线,同年就按“厂网分开”的原则组建了两大电网公司和五大发电集团;2003年,电监会成立,国务院出台了《电价改革方案》;2004年,标杆上网电价和煤电联动机制出台……但改革的第二阶段却到了7年后的2011年才落地。
本次试点方案中提到的“输配电价格按成本加效益的管制方式确定”在2003年出台的《电价改革方案》和2005年出台的《电价改革实施办法》中就已经明确提出过,只是这10年左右的时间里,不论是标杆电价、煤电联动、电价改革还是区域输配电价试点的实施效果都一直在曲折中被人诟病。
我国电力体制一开始沿袭苏联模式,进行改革意味要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打破原有体系和利益链,难度本身就非常大。加之电力领域不仅关系国计民生,更兼具服务和公共性质,改革要在“保稳定、保安全”的基础上进行,过程中还需要平衡各方面关系,所以宁可慢些也不能快马加鞭后又走回头路,这样的损失更大。所以,我国电改需要一个相对漫长和艰难的过程,这是消除长期形成的痼疾要付出的成本。
但也应当注意到此次电改所处的不同历史阶段:改变化石燃料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是当今全世界关注的问题,而我国在新能源、分布式和特高压智能电网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优势。此外,国家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并提出了“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以及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决定。特别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其意义,有可能同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一样,给我国整个能源领域带来深远影响。
改革的成功不仅需要决心,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中国的电改在经过一轮生肖时间的积累后,或将在此次迎来实质性突破。
原标题:【记者观察&读者反馈】再给电改一些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