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舆论中的新电改扑朔迷离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电力决策与舆情参考》 发布时间:2014-11-2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9月中上旬,来自《财经》杂志“财经十一人”专栏的《拆分电网:新电改总体思路已形成共识》再次激起有关电改的讨论。这距离6月上旬“发展改革委体改司分别召集发电企业与权威专家召开座谈会,征求对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意见”的那波热议已有三个月,距离年底还有三个月。

 

6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抓紧制定电力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并要求发展改革委年内拿出方案。随着时间推移,在多数媒体报道看来,新一轮电改方案出炉似乎迫近,但官方始终缄默其口。

该文章显示,“新电改正式从预热转为实质性启动。“财经十一人”了解到,对于电改的具体实施方案各方尚未形成共识,但总体的思路已有共识——对电网企业进行拆分。拆分思路主要有两种,第一是横向拆分两大电网公司,形成多个区域电网公司;第二是通过纵向切割电网公司的业务,将售电业务独立,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输配电公司。文章评价,这两种方案,前者激进但彻底,后者保守却稳健。考虑到目前中国电力行业的实际情况和改革可能遇到的各方面问题,后者的支持率较高,且已经出现在发展改革委的初步方案中。

实际上,两种思路在此前被探讨日久。只是“思路一”在去年被另一家权威媒体——财新传媒《新世纪》周刊报道过,后来该媒体因此向国家电网公司致歉,业界就这一改革方向的公开探讨几近停息。今年6月那波新电改方案舆情也没有提到,当时《上海证券报》披露,“电改方案可能涉及的内容包括大用户直购电、售电侧以及输配电价等方面。”

因此,《财经》文章让舆论陷入一种将信将疑的境地。华夏能源网撰文进一步表达这种纠结,“一方面,习近平在中央财经会上强调:电力系统中长期以来调度与输配电合二为一,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是‘政企不分’的典型体现;能源领域应进行革命,还原能源的商品属性,在电、油、天然气等领域价格机制不清晰,应进行改革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另一方面,十二年逡巡不前的电改就这样破局了?”

但《财经》文章写得像确有其事,称“习主席讲话完成之后,由发改委牵头,进行了改革方案的初步设计,目前发改委已经向行业下发《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业内俗称‘三十六条’。”“这份方案尽可能多地涉及了电力体制改革普遍性问题。其中亮点主要包括核定输配电价、调度独立、售电侧体制改革——将售电业务从电网体系中剥离、培育多个市场化的售电主体。”这几个方面又成为跟进媒体向专家抛出的问题,回应也是褒贬不一。

《投资时报》9月12日评论称,“虽然中国即将启动的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仍未出台,但关于分拆国家电网公司的消息还是不断出现。外界对国家电网的情绪化敌视,大都夹杂了对垄断和封闭的天然厌恶,以及对透明交易和自由选择的向往。在这种大众情感的裹挟下,人们希望看到国网帝国四分五裂式地崩坍——无论这种四分五裂是从国家电网的哪个层面、哪块业务、哪些部门开始发生。”“这种依靠行政边界人为划分的区域电网公司,是另一种更糟糕的垄断。”

《上海证券报》9月10日报道则表示,记者了解到,业务拆分可能性更大,目前亟须配套建立的是电力市场化的环境,包括独立输配电价、法律修改、政府职能转变等。文中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上海地区正在酝酿售电侧体制改革,即成立多个市场化的售电公司。此外,近日广东启动电力直接交易深度试点,部分舆论认为,这是新一轮电改思路的体现,电改大幕正徐徐拉开。但是,对于第一种方案,也有分析表示,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同时,《财经》文章也有专家分析,考虑到发展改革委也是电改所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应还有其他研究机构正在平行进行新电改方案的设计。

而《中国证券报》了解到,考虑到我国电力对外依存度很低,电改相对于油改,主要是改革国内体制机制,调整国内的存量利益,较对外依存度高的油改更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有关部门将先于油改,出台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

总之,上述电改传闻有待官方证实,不妨再等一等。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9月10日接受凤凰网采访时表示,过去十年,电力体制改革作为一个重磅话题隔三差五就会来一次,然后都不了了之,这一次听起来比较靠谱。今年重提电力体制改革,具备了三个以往并不具备的条件:首先是电力需求的下降,提供了改革的时间。第二个条件是新一代国家领导的重视和决心。第三个条件是,从雾霾治理的角度,电力改革可能出现的涨价结果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以前老百姓批评改革就是涨价,但现在如果摆出两个选项:要干净的空气、还是要比较低的电价?现在老百姓比较倾向于选择要比较干净的空气。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力体制改革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