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数据库>锂离子电池产能与项目 返回

小电池包围大电池 百泉河国产铝塑膜替代进口“阳谋”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高工锂电 发布时间:2019-01-2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作为最后实现国产化的锂电材料,铝塑膜一直备受业界及资本高度关注。此前,受限于原材料、技术等,国产铝塑膜的发展演进比较缓慢。近几年,在国产锂电池产业链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国产铝塑膜渐渐在3C数码锂电池上撕开一道市场缺口。

1月27日,深圳市百泉河实业有限公司(下称“百泉河”)年产1500万平方铝塑膜新产线落成庆典暨与投资机构江苏毅达资本合作签约仪式在惠州基地隆重举行。

▲剪彩嘉宾留影

百泉河董事长刘德龙发表致辞:“百泉河是2012年10月进入铝塑膜领域,第一条产品生产线于2016年竣工,试运行两年,经过反复验证和修改,到今天已经扩大至4条产线。总计投资将近1亿元。”

放眼当下,国产铝塑膜的主要聚焦市场在3C数码锂电池,即平时俗称的“小电池”。一则是国产铝塑膜在技术、工艺上水平提升,其次是具备高性价比优势,在同等条件测试下,国产铝塑膜与进口产品在整体性能上差异日渐缩小,价格方面却相差30%-40%。这都推动国产铝塑膜在小电池市场蚕食进口铝塑膜的份额。

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市场,国产铝塑膜企业也一直在攻关,但进程较缓慢。业内一致比较认可的判断是,国产铝塑膜要真正实现在动力电池市场进口替代,时间节点预估将在2020年。

“其实铝塑膜在结构上也没有什么深奥,关键就是要经过反复验证验证验证,不断地验证,找到最适合的生产条件。如果知道这个条件的话,其实就像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了。”刘德龙认为,国产铝塑膜要实现在动力电池市场大规模地替代,必须首先在小电池领域跌爬滚打到一定阶段,积累足够的数据和经验,这都需要时间。而对于国产铝塑膜企业来说,经过长期的技术摸索和积累,2020年会是比较科学的临界点和爆发点。

从小电池“围猎”大电池,这是刘德龙为百泉河铝塑膜产品定下的市场战略。高工锂电(微信公众号:weixin-gg-lb)获悉,经过6年摸索和积累,百泉河的铝塑膜产品已经由150家3C数码锂电池企业认证并应用,获得客户的一致认可和青睐。

竞争实力在哪?

在刘德龙看来,百泉河铝塑膜所具备的市场竞争力来自三个方面:建立稳定供应链、严苛管控生产环境、独家设计的非标生产设备。

供应链方面,这一直是国内铝塑膜企业的共同难以言说之殇。有业内人士透露,铝塑膜原材料市场一直为少数国际企业垄断,一旦材料供应商停止供货,就直接危及国产铝塑膜企业的生存。

百泉河成立于2000年,以涂布、复合技术和高分子材料为依托,专注于静电防护材料及制品、锂电池铝塑膜的研发、生产、销售。该公司拥有自主研发的永久防静电剂、导电高分子材料、碳纳米管三大系列静电防护材料,并已成功运用于各类塑料、电子包装材料及制品的大规模生产。

为了摆脱桎梏,从静电防护材料起家的百泉河一方面利用自身的技术积累,自主研发铝塑膜的核心原材料——胶黏剂和涂布液;另一方面寻找多家铝箔、尼龙等关键核心材料供应商合作,保障供应链的稳定。目前,百泉河已经拥有铝塑膜方面的自有专利多达10余项。

生产环境方面,铝塑膜要求非常高。百泉河新建的铝塑膜厂房打造了无尘防护达千级级别的洁净车间。在国内,现有建造千级标准的铝塑膜企业屈指可数。

百泉河技术总监刘德福介绍,生产铝塑膜的一个技术难点在涂布工艺段,必须保证原材料铝膜处理过程“零污染”。铝膜表面清晰度比较低,为了保证产品品质,生产环境无尘等级必须严格控制。

在投产仪式当天,参观新产线的锂电池客户、投资机构等均纷纷对其生产车间的洁净程度赞不绝口。

设备方面,百泉河铝塑膜性能优越、一致性好,这是令百泉河在上百家锂电池企业中过关斩将的秘籍。百泉河铝塑膜的优越性能来源于设备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百泉河技术人员在长期反复技术认证过程中修改设计的成果。

“并不是进口设备就是好的,关键还是看你对设备、对工艺的理解,我们的设备在外面买不到,这是我们反复修改设计。在铝塑膜的生产过程中,不同材料、不同配方条件下,每一环节的设备运行速度、控制力道等都不同。”基于这些数据和经验的积累,百泉河团队才能完成设备的自主设计,最终沉淀为客户对其产品的认可。

经由6年多的摸索,百泉河铝塑膜产品在市场上已经经受住考验,并且还收获了毅达资本的助力。随着年产1500万平米的铝塑膜生产线的落成,百泉河以先攻占小电池市场,再“围剿”大电池领域的战略又往前迈了一大步。

刘德龙透露:“目前锂电池企业对铝塑膜的需求非常大,按照我们的计划,如果到今年7月份新产线运行及出货产品均达到预期,我们将开设第二个工厂,并且将增大生产粘接剂和涂布液的研发投入;期望在2020年将成熟产品正式推向动力电池市场。”

分享到:

关键字:锂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