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噩耗传来,于昨日上报国务院的新电改方案,“输配分开”已经基本没戏了。
在此之前,各路专家学者毕半生之功,参与了这场浩浩荡荡的大讨论,结果却是这般景象,足见电改之难。
按照2002年国务院颁布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又称电改“5号文”),“中国式电改”的思路应当是:第一步“厂网分家”,第二步“主辅分离”,第三步“输配分开”,第四步“竞价上网”。
且不论“输配分开”是如何热烈地被讨论,问题核心集中在要不要拆分国家电网公司上。每一次改革,都是博弈的结果。我们先来看看前两步,走的是如何踉跄。
第一步“厂网分家”,作为时任总理朱镕基任期内签署的最后一道国务院令,“电改5号文”基本划定了“中国式电改”路线图。2002年底,原国家电力公司拆分为5大发电集团(华能、华电、大唐、国电、中电投)、2大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和4家辅业集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中国水电工程顾问、中国水利水电建设、中国葛洲坝集团)。
第二步“主辅分离”启动。2011年9月29日,中国水利水电建设、中国水电工程顾问以及电网公司14个省(区、市)重组成立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中国葛洲坝集团以及电网公司15个省(区、市)辅业单位重组成立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这次改革被时任国资委主任王勇称为是“标志着历时多年电网主辅分离改革重组取得了重大进展”,却招致业内骂声一片。此次“电力设计、施工企业一体化重组”改革,尽管国家能源局和五大发电集团在此之前反对声频,国资委仍然主导了这次重组,其也因此背上了“制造新一轮电力行业垄断”的骂名。
众所周知,按照“电改5号文”设计的改革路径,是要对电网公司进行“纵横切割”的。
所谓横向,就是切分其各个区域电网,但是自从国家电网公司畅行“三集五大”以后,伴随着特高压网架的逐步形成,这一刀要下去变得几乎不太可能了。
所谓纵向,就是将其“输配分开”,即业界熟知的“放开两头管中间”。电网公司因其具有的“自然垄断”属性,只负责输电,由国家核定其输电成本,给予准许收入模式;配电和售电则放开让市场竞争。简单说来,就是“输电的不再卖电了”。负责输电的电网公司由政府制定出台独立的网输电价,收取“过路费”,用于电网投资建设和运行维护;卖电则由专门的配售电公司充分竞争,消费者通过与之“讨价还价”决定价格、并签订购电协议。
争议的焦点就在这里。
从国际经验看来,实行“输配一体化”的国家并不在少数,比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和俄罗斯,都采用了输配一体化的模式,因此纵向拆分并非唯一出路。
但中国式电改争议的焦点首先就在于,政府如何定性电网企业。如果它是属于公共服务型机构,就意味着不用拆分,但仍要对于其成本进行核定,实行“准许收入”模式。但现实情况是,电网公司成本核定基本是一本谁都说不清楚的“糊涂账”。
回望当初的第一步,国家为了下一步考虑特意“留了一手”,那就是南方电网作为“试验田”存在,人们如今能见到的试点包括“云南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和近期的“深圳输配电价改革试点”都在南方电网的疆域内进行。但据业内反映,“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因为并未打破电网垄断这一基本格局,“直购电试点”根本推不下去,变成了“烂尾工程”。深圳“输配电试点”效果如何,且拭目以待。
现在看来,尽管此前吵吵嚷嚷、众说纷纭,电改最为关键的“输配分开”,这一次又没戏了。
关于电改,说了这么多,我们不禁要回过头来反问一句:“电改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如果是为了改而改,在没有进行充分论证的情况下仓促而就,首先受害的恐怕就是老百姓。因为每一次改革,势必要有人去买单,实践证明多数情况下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改革的代价一般都是全社会来承担的。其次,专家、学者说了那么多没用,最终还是要决策层来做出决策。
如果电改的目的是为了让电力消费者有选择权、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那么沿着“电改5号文”往前走就是了,没什么可以吵嚷的。
尽管中国眼下大力提倡“中国创造”,但“中国制造”仍然是支撑中国经济的一根顶梁柱。就连美国都要号称“重返制造业”,这句口号真正让中国害怕的是,美国的电价比中国低。尽管中国居民电价偏低,但工业电价却远高于美国,工业电价作为制造业中最为重要的一块成本,最终还是会传导至下游,由消费者买单。
真正可怕的是,当“中国创造”还没有跟上全球节奏,“中国制造”已经让位于印度、东南亚和拉美,甚至连美国都拼不过,中国势必将面临更严峻的失业率、产能过剩和经济泡沫,更遑论参与国际竞争?
综上所述,电改的重要性,不用我多说了吧。
每一次改革,都是博弈的结果。要改革,就要动刀,没有不博弈的。但作为决策者,如果方向已经明确,千难万险往前走就是了,不要抱着侥幸心理留给下一任来解决,这是懦夫的行为。人民不会原谅懦夫,但会支持真正有勇气的人。
原标题:新电改方案放弃“输配分开”为哪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