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破电网垄断 启国资改革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4-11-2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11月4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深圳市开展输配电价改革试点的通知》,正式启动我国新一轮输配电价改革试点, 既有价格改革的举措,也有监管模式的变化。也意味着电力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先试点再推开”。此通知意味着,以深圳为试点,独立输配电价正式启动,新电价机制2015年1月1日起运行,将打破电网垄断。

另外,作为国资改革的排头兵之一,深圳国资也已经正式拉开改革大幕。可以明确的是,深圳6199亿国资改革方向是“开放性国资”。

电网垄断被打破 输配电价有望下调

11月4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深圳市开展输配电价改革试点的通知》,正式拉开了电改的帷幕。通知指出:在深圳市开展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将现行电网企业买、卖电获取购销差价收入的盈利模式,改为对电网企业实行总收入监管。也就意味着,政府以电网有效资产为基础,核定准许成本和准许收益,固定电网的总收入,并公布独立的输配电价。《通知》要求试点单位尽快提交深圳市输配电准许收入和价格水平测算报告,新电价机制自2015年1月1日起运行。

《通知》中明确了,独立输配电价体系建立后,要积极推进发电侧和销售侧电价市场化,电网企业按政府核定的输配电价收取过网费。

此次深圳输配电价改革试点的最大亮点是什么?据了解,亮点在于按国际通行的核价方法监管电网企业收入,加强对电网企业成本的约束。而在提高企业效率方面也引入了激励机制,可以说标志了中国电网企业监管方式的转变,也是电价改革开始提速的重要信号。

根据试点方案,深圳市输配电价实行事前监管,按成本加收益的管制方式确定,总收入的核定方法为“准许收入=准许成本+准许收益+税金”,第一个监管周期为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监管周期之前,深圳市应完成新输配电价的测算工作并上报。

那么,按照《深圳市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方案》中的总收入核定方法,深圳输配电价在年底前有望迎来小幅下调,如果销售电价顺势调整,将减轻深圳市企业用电成本。

投控方案获批 国资改革启幕

今年10月,又一个重磅新闻拉开了深圳国资的改革大幕。深圳国资旗下重要投资平台深圳市投资控股公司制定的《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和《深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关于完善深化改革实施方案配套政策及相关制度体系的建议》(下称“《建议》”)已获深圳市国资委原则批准。

一直是国资改革的排头兵之一,深圳此次新一轮的国企改革思路为:以管资本、调结构为主线,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优势资源向以金融为主的高端服务业、以产业园区开发运营为主的房地产业、以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为主的新兴产业转移。

据了解,深圳市国资委先后两次组团赴新加坡淡马锡学习考察,并率先提出向淡马锡转型思路,学习淡马锡经验,借鉴淡马锡市场化监管运营的理念,学习香港、前海等地经验。

深圳市国资委向媒体透露,为进一步加强深化改革的组织领导工作,深圳投控已于10月15日成立了公司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该领导小组主要职责为研究确定改革总体目标思路、原则要求和年度计划;审议确定改革方案,协调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为做好深化改革的督促和落实工作,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还下设深化改革领导推进工作小组。

2020年实现改革目标

据统计显示,深圳市国资委直接或间接控股、参股的上市公司数量已达23家,包括20家A股上市公司和3家H股上市公司。据深圳市国资委网站显示,目前市国资委直管企业集团仅剩20家,包括深圳能源、深圳水务、深圳燃气、深圳巴士、农产品股份、创新投、赛格集团、天健集团、振业集团、特发集团、深圳国际、投资控股、特区建发、深业集团、深圳地铁等。

深圳市属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市属国有企业总资产达到7000亿元,净资产达到4000亿元,国有净资产达到2500亿元。目前来看,上述有关目标有望提前实现。

与此同时,深圳国资委提出了改革目标:到2020年,将投控公司打造成为产业格局清晰、综合优势突出、管理规范高效、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具体目标分为五项:一是管控模式更加高效,构建国有资本收益评价体系,完善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二是布局结构更趋合理,主要资产集中到金融、产业地产、新兴产业和公共服务领域;三是混合所有制基本实现,提高直接出资企业混合所有制比例;四是公司治理更加完善,形成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五是培育一批优质品牌,在细分行业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企业。

分享到:

关键字:电网 电力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