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喷涌而起的电商热潮,正在给电动物流车市场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瞄准于此,不少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摩拳擦掌,积极布局。
“切入电动物流车领域以来,星恒配套的超级锰酸锂电池即将超过20000套。”11月中旬,在第二届广州新能源汽车峰会期间,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星恒电源”)市场总监张驰向高工锂电网表示。
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从2014至今,国内电动物流车产量约为12万辆,这意味着,星恒电源的动力电池在该领域的市场占比达六分之一。
市场独领风骚的背后,归功于星恒聚焦于该细分领域的产品战略布局,其推出的超级锰酸锂电池在电动物流车领域颇受客户认可,在性能、成本、安全性等综合实力较量中优势明显,这成为其实现豹变的背后秘诀。
与主流电池企业征战于磷酸铁锂和三元不同,自2003年成立开始,星恒就聚焦于锰酸锂电池技术路线。13年来,这家内敛低调的技术型企业始终坚持于锰酸锂电池的产业化应用,除了在电动物流车领域超2万辆的配套之外,还拥有电动自行车市场400万套的应用。今年4月,在工信部发布的第三批动力电池规范目录名单中,星恒电源位列其中,成为目录企业中仅有的两家锰酸锂电池企业之一。
掘金电动物流车市场
1207亿交易额,6.57亿物流订单,这是今年双十一天猫的销售数据。数据的背后,映射的是国内电商的喷薄式增长。
电商的高歌猛进对物流行业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包括中国邮政、顺丰及“三通一达”等快递企业、供应链企业、饮料食品等个体商超、餐饮配送企业、生鲜产品行业、货运代理行业和制造业等对于物流的需求也在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无法忽视的是,物流行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逐步凸显。物流企业的成本构成中,有一半的成本是运输成本,因此物流行业陷入了“不超载不赚钱”的怪圈,也因为如此,物流车经常出现安全问题。同时,在一些大中城市,相继采取限制摩托车,限制电动自行车的措施,引发了快递行业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加上快递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多种压力之下,物流车的电动化已经迫在眉睫。
事实上,电动物流车以其容积率高、替换性强、合法性、安全性等特性成为物流行业实现“最后一公里”的最优选择,根据高工锂电网的调研,越来越多的应用端企业开始选择电动物流车。
“未来两年,电动物流车将会继公交领域之后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张驰认为,城市物流车的行驶路线相对固定,采用新能源动力后便于集中充电,既能显著降低燃油成本,又能减少应用企业的罚没风险,因此市场需求将有望加速。
12月2日,工信部公布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第4批),共列入678款车型。其中收录了176款纯电动物流车,电动物流车入选推广目录,意味着其可获得国家补贴资格。
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之下,GGII预计,到2020年,国内电动物流车市场规模将达2600亿元。
巨大的市场空间让多年埋头苦干的星恒看到了机会,与公交和乘用车所不同的是,应用企业对于电动物流车的需求痛点为性价比,如何在满足基本性能和安全的同时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是应用端企业最为关注的核心点。
而这,恰恰是星恒的优势所在。“在大巴上,安全是首要考量因素,因此磷酸铁锂占主力;在乘用车领域,对于续航的要求比较高,因此三元是趋势;而在电动物流车领域,最为敏感的成本,显然,锰酸锂电池将更具优势。”
张驰认为,锂电池应用是包括了能量、寿命、安全、功率、高低温性能等的综合性复合应用。在几种技术路线之中,没有最好的锂电池,只有最合适的锂电池,而在电动物流车中,锰酸锂电池就是最为合适的选择。
市场是最好的检验标准,截止目前,星恒的锰酸锂电池得到了包括重庆瑞驰在内的十余家物流车领军企业的大规模应用。
起底超级锰酸锂
在角力电动物流车市场中,超级锰酸锂电池是星恒攻城略地的关键法宝。
事实上,锰酸锂电池长期没有得到国人的认可,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能量密度低,二是循环性能差。一位锂电行业资深学者认为,这与锰酸锂材料本身有一定关系,但根本原因还是国内企业在锰酸锂电池投入不够。
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是,占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近20%的日产聆风,采用的就是锰酸锂电池,其电池供应商AESC的控股公司NEC是国际上锰酸锂做的最好的企业。
早于成立之初,星恒就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产学研合作,采用表面氧化铝包覆和铝渗透掺杂技术,提升了锰酸锂材料在电池中的高温循环性和稳定性,构建了改性锰酸锂动力电池的生产体系和新工艺,自主开发了自动化装备,成功实现星恒超级锰酸锂正极材料和车用动力电池的量产。
星恒总工王正伟告诉高工锂电网,经过10多年技术沉淀和产业化积累,星恒超级锰酸锂电池的循环寿命突破2000次,在高低温性能、安全性能优势明显,而更为关键的是,其电池成本在过去的几年里降低了10倍。
星恒电源超级锰酸锂电池产线
“超级锰酸锂带来的超级性价比,将成为星恒参与到电动汽车市场竞争的核心利器。”张驰告诉高工锂电网,星恒可以在2020年实现动力电池包价格达到1元/Wh。
在国内外市场摸爬滚打多年,星恒始终保持很强的危机感,“补贴逐步退坡之后,市场最终会回到性价比的较量上来,无论是动力电池企业,还是车企,都一定要提前准备在没有补贴后如何在市场中立足。”
根据星恒的战略布局,在电动物流车市场应用逐步成熟之后,其下一步将向纯电动乘用车动力锂电池领域进军。
“对于动力电池企业而言,为提升某单一性能的牺牲整体电池的综合性能,或者忽视质量,盲目追求销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星恒决策层的判断是,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发展是个马拉松比赛,比的是长跑,现阶段仅仅是起跑的3-4公里阶段,后面还有38公路要跑,一开始就以冲刺的架势冲刺,并不是好事。
目前,中国电动汽车市场高速发展不到5年,整体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产品品质还没有经过一个生命周期的检验(5年)。
“星恒希望用5年时间能实现车用锂电池的高性价比——在性能、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即便没有国家补贴也要实现让消费者买的起,用的合算的锂电池。”张驰说,这是星恒的目标,也是公司一开始就在坚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