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数据库>锂离子电池产能与项目 返回

2014年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年度品牌榜单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电池杂志-中国电池网 发布时间:2014-10-1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 中国电池网、赛迪顾问等机构联合推出了2014年度锂电产业链之负极材料年度品牌榜单,该榜单根据我国电池负极材料企业的产能数据、客户分布、公司情况、诚信形象等得出,数据来源为公司调研和机构数据(数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9月,仅供参考)。上榜企业由赛迪顾问锂电产业研究小组进行了专家点评。

1、贝特瑞

企业名称:深圳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排名:NO1

关注指数:★★★★☆

上榜产能:负极材料产能30000吨,正极材料产能1000吨。

销售收入:2014年1-5月,贝特瑞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利润2900万元。

主要客户:三星、LG、日本松下、索尼、ATL、力神、比克、比亚迪、国轩等。

企业简介:旗下拥有鸡西贝特瑞、鸡西长源矿业、山西贝特瑞、天津贝特瑞、惠州贝特瑞等子公司,为中国宝安全资子公司(中国宝安持有89.93%的股份,员工持股10.07%的股份),2013年贝特瑞实现销售收入9.31亿元,净利润9325万元,生产各类负极材料大约12000吨左右,合计占国内企业市场份额的32%左右。目前贝特瑞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硅碳复合材料、软碳、石墨烯等、钛酸锂等新兴材料。公司注重技术研发,年初以来上海杉杉、宁波杉杉新材料、彬州杉杉等三个负极材料公司共公布专利发明19项,其中碳硅负极材料专利3项,共获得5项专利授权,其中碳硅负极材料专利1项,随着其硅碳负极、石墨烯和钛酸锂等新兴材料的逐步产业化,其在负极材料领域的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近期,母公司中国宝安(000009.SZ)将贝特瑞全部装入上市公司平台,更进一步加大了公司未来发展的融资能力。

专家点评:贝特瑞作为全球最大的材料企业,拥有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凭借完整的负极产业链,以及高自动化水平的生产设备,对产品的质量及成本控制良好,在负极材料领域,贝特瑞打破了一个全球的格局(中国材料企业只能是国际客户的第二、第三供应商),目前已经供应三星SDI、LG化学等国际大客户的第一供应商,公司每年的研发投资高达销售收入的4%左右,拥有160多人的研发团队,多名海归博士,也给贝特瑞带来了丰厚的技术专利成果,近期,其母公司中国宝安准备又将贝特瑞装入上市公司平台,也给资本市场带来了热炒的机会,也给贝特瑞未来带来了更多的融资渠道,但“入市需谨慎,投资有风险”,对投资者和企业都同样适用,中国宝安是一家涉足矿产、房地产和医药等领域的大型企业,业务范围广泛,未来贝特瑞装入母公司,只是其业务板块中的一小块,公司很多的决策将需要多方股东深入协调才能进行决策,能否继续维持独立稳定的发展才是关键。

2、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排名:NO2

关注指数:★★★★

上榜产能:负极材料产能12000吨(主要为人造石墨)。

销售收入:2014年上半年负极材料收入3.77亿元,同比增长29.11%,贡献净利润3361万元。

主要客户: LG、SONY、ATL、力神、比克、比亚迪和光宇等。

企业简介:成立于1999年,是国内第一批从事锂电池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公司曾先后成立宁波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郴州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两家锂电负极材料企业,随后全部都被母公司杉杉股份(600884.SH)注入到上市公司的平台,目前上海杉杉的注册资本为8000万元,是杉杉股份的全资子公司,石墨负极材料年产能12000吨,合计占国内企业市场份额的19%左右;上海杉杉产品系列包括中间相、天然石墨、人造石墨、复合石墨、合金及硬炭等五大系列,公司拥有自己的博士后工作站,数十人的研发团队,年初以来公司公布专利发明19项,其中碳-硅负极材料专利5项,石墨烯材料专利5项,共获得7项专利授权,其中碳-硅负极材料专利1项,石墨烯材料专利1项。

专家点评:母公司宁波杉杉股份一直以来被股票投资者誉为“锂电池界最佳的投资标的之一”,被多家券商强力推荐,涉足负极、正极、电解液等锂电产品多元化发展成为主推原因,不过多元化发展也有利有弊,利好显著不再赘述,但弊端在于来自锂电池产业链多方竞争者的绞杀,面对当前锂电材料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回款周期不断延长问题,未来也将遇到越来越多的压力,不过公司在人造石墨材料领域处于行业龙头地位,占据市场50%以上份额,技术研发优势也日益明显,年初以来已经在硅-碳负极材料、石墨烯材料领域累计发布了10项专利声明,上海杉杉对母公司的业务转型功不可没,当然凭借母公司的股融资平台,公司业务发展也非常迅速。

3、江西紫宸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排名:NO3

关注指数:★★★★

上榜产能:负极材料产能8000吨左右。

销售收入:2014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约3000吨,实现销售收入约1.6亿元。

主要客户:ATL等。

企业简介:紫宸科技成立于2012年12月,位于江西宜春奉新县,公司注册资本8000万元,其中主要投资人上海璞泰来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出资4080万元,另外,公司还吸引了芜湖佳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符禺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阔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三家资本入驻,公司董事长陈卫,其还拥有一家锂电池电解液企业东莞凯欣电池材料有限公司(9月底被上市公司天赐材料收购),目前也处于行业前列,目前公司研发的产品涉及容量型、综合型、倍率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年初以来公司发布3项专利声明,其中硅碳负极材料发明专利2项,钛酸锂负极材料专利1项,另外,公司还获得了8项实用新型专利(俗称“小专利”)的授权。

专家点评:公司成立于不足两年,目前已经成为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中的翘楚,公司董事长陈卫,是前ATL核心人员,在锂电池负极、电解液、隔膜领域都有研究及相关专利,具有技术积累优势,凭借个人关系及产品优势,赢得了其在ATL的大量订单,公司的投资人上海璞泰来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一直以来也致力于锂电池技术研发,此前已经与东莞凯欣联合开发锂电池电解液,与紫宸科技的合作也可谓顺理成章,公司凭借背后资本方支持,以及与大客户ATL紧密关系,业务发展非常迅速,不过可能也面临“成也萧何败萧何”的危险,客户关系单一给公司业务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公司需要快速实现客户多元化。

4、深圳市斯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企业排名:NO4

关注指数:★★★☆

上榜产能:负极材料产能10000吨左右。

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未统计。

主要客户:福斯特、迪凯特等。

企业简介:公司成立于2002年,注册资本3100万元,旗下有深圳市斯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石墨材料分公司,深圳市斯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宝安分公司等两家公司,目前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MAG)、改性石墨材料等的研发和生产,斯诺负极材料年产量3000吨左右,淡季的时候月产量也能达到200多吨,年初以来发布了4项目专利声明,获得专利授权1项,截止目前,公司已有硅-碳负极材料发明专利3项,钛酸锂负极材料研发专利3项。

专家点评:公司目前在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多年来发展比较平稳,业务重点在开发人造石墨材料,已经形成了十几人的研发团队,目前也在硅-碳负极、钛酸锂负极领域积极的进行研发,不过公司的主要客户都是非一线企业,公司也不属于客户的第一供货商,所以导致其产能的利用率偏低,未来公司可以进行股改进入新三板,或借壳上市,提升企业的融资实力,引进自动化生产设备,提升产品质量,争取进入一线企业的供应商体系。

5、湖南星城石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排名:NO5

关注指数:★★★☆

上榜产能:负极材料产能5000吨。

销售收入:201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22.90万元,实现净利润 277.70 万元,同比下降 53.35%。

主要客户:福斯特、比亚迪、苏州星恒等。

企业简介:公司最早成立于2001年,注册资本50万元,2014年股份制改革成功,注册资本达到6000万元,目前公司负极材料产能5000吨,2013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约1704吨(其中人造石墨1431吨,天然石墨273吨),实现营业收入6246.79万元,同比增长141.96%,实现净利润863.01万元,同比增长159.29%。公司也比较重视技术研发,陆续开发出硅-碳、硬碳、软碳负极材料,年初以来,公司获得项目专利授权1项。

专家点评:公司近两年业绩突飞猛进,年产能由最早的每年1500吨增至5000吨,2013年福斯特、苏州星恒开始进入前五大客户名单,受益于18650锂电池快速发展,公司产品供应开始趋于紧张,为推动星城石墨持续发展,公司欲扩大生产规模,急需融资,但母公司当升科技(300073.SZ)刚投完江苏当升项目,短期内不会有大规模融资计划,所以星城石墨准备“另起炉灶”,启动了新三板挂牌筹备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革,计划于2014年实现挂牌。

6、江西正拓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企业排名:NO6

关注指数:★★★

上榜产能:负极材料产能7000吨。

销售收入:2013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约1500吨左右,实现销售收入约8000万元。

主要客户:深圳华粤宝、中山天贸、宁波维科、深圳比克等。

企业简介:公司成立于2008年,注册资本5000万元,公司目前主要从事3C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用负极材料,以及正极材料等的研发与生产,2012年公司中间相碳微粒(MCMB)负极材料实现了批量化生产,目前正拓新能源负极材料年产能7000吨左右。

专家点评:公司凭借着与北京工业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等的技术合作关系,年初以来,公司发布了锂电池负极材料专利声明1项,公司拥有硅-碳负极材料专利1项,公司专利主要集中在传统石墨材料上,研发能力仍待提高,公司客户主要集中国内二线电池企业,不过近日公司股份制改革成功,由五大自然人持股,更名为江西正拓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来可能会选择上市,公司未来发展需拭目以待。

7、湖州创亚动力电池材料有限公司

企业排名:NO7

关注指数:★★★

上榜产能:负极材料产能3000吨(未来产能将扩大2200吨)。

销售收入:2013年公司业务收入7171.72万元,净利润518.20万元。

主要客户:哈尔滨光宇、比克电池等。

企业简介:公司成立于2009年,注册资本1500万元,公司与苏州大学签署协议,共同成立创亚联合实验室,公司成功开发出高能量密度负极及高压电解液,截止目前,公司已经发布了发明专利6项目,获得了授权专利3项,公司目前的负极材料产能3000吨左右,未来公司产能还将扩大2200吨,2012年公司营业收入7774.67万元,实现净利润598.96万元。

专家点评:尽管公司目前已为上市公司中科英华(600110.SH)100%控股的子公司,但由于母公司业务多元化,而创亚动力营业收入在母公司总收入比重不足5%,对整体业绩影响力太小。当然,创亚动力也和星城石墨一样,开始“另谋生路”,公司确定了最新的工作目标中“未来五年独立上市的目标”,登陆新三板或许将是公司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目前公司已经连续两年盈利,业绩表现也不错。

8、天津锦美碳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企业排名:NO8

关注指数:★★★

上榜产能:负极材料产能5000-6000吨。

销售收入:2013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约1300吨左右,实现营业收入约6500万元。

主要客户:LG化学、凯丰电子、比克电池、神鹿能源、捷威动力等。

企业简介:公司于2007年成立,注册资本1110.00万元,公司董事长是业内专家,天津市河东区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特聘教师,天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导师,入选天津市第一批新型企业家培养工程,目前锦美碳材负极材料产能5000多吨。2013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约1300吨左右,实现营业收入约6500万元,截止目前,公司已拥有锂电池负极材料相关专利7项,其中硅-碳负极材料专利1项,年初以来公布发明专利3项。

专家点评:公司多年来走的是“稳扎稳打”的路线,产品主要集中在人造石墨领域,凭借明星董事长的个人优势,拥有多方渠道资源优势,从公司客户结构看,公司也具备进入一线电池企业的实力,但一直以来“不温不火”,产能利用率也比较低,公司地处电动自行车生产聚集地,未来可以借助上市公司的力量,快速扩大规模,把握住18650电池快速发展的大势。

9、湖南摩根海容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排名:NO9

关注指数:★★☆

上榜产能:负极材料产能3000吨。

销售收入:2013年负极材料出货量约950吨左右,给公司带来了约5000万元左右的营业收入。

主要客户:万向等。

企业简介:公司成立于2004年,注册资本1600万元,公司目前供应SKG、MGM、P-RC、CAP、EG、CMS等系列负极材料产品,旗下有一家分公司湖南摩根海容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宁乡分公司,公司目前负极材料产能3000吨左右。2013年负极材料出货量约950吨左右,给公司带来了约5000万元左右的营业收入。

专家点评: 公司以前在锂电负极材料供应商中排名前三甲,虽然公司准备上市的计划失败,但被英国摩根坩埚集团接盘,摩根坩埚拥有160年的碳材料研发和运营经验,看似两者的结合是“天作之合”,看似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但公司业绩却出现了急剧下滑,排名也大幅下滑,面对目前负极材料领域日益激烈的竞争,摩根海容需要将注意力由海外市场转移到国内市场,重点开发几个一线客户,快速拾起当年的行业知名度。

10、成都兴能新材料有限公司

企业排名:NO10

关注指数:★★☆

上榜产能:钛酸锂负极材料产能5000吨,锂离子电池产能5000万安时。

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未统计。

主要客户:万向、微宏动力、安徽天康等。

企业简介:公司于2012年成立,注册资本2.49亿元,旗下现有四川剑兴锂电池有限公司一家分公司,母公司四川兴能集团旗下拥有锂辉石矿公司——雅江县斯诺威矿业发展有限公司,碳酸锂加工公司——甘孜州泸兴锂业有限公司,钛酸锂负极材料及电池公司——成都兴能新材料有限公司,公司目前产品主要集中在高电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镍锰酸锂、负极材料钛酸锂,以及“镍锰酸锂 + 高容量负极”的锰泰龙电池,公司与中科院相关院所、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院校研究机构合作,公司目前钛酸锂负极材料产能5000吨,公司已有一条自动化生产线,目前月产量约150吨,未来公司还将建设一条新生产线。

专家点评:作为锂电池行业一颗新星,借助钛酸锂负极材料“名声大噪”,钛酸锂负极材料打破了传统石墨体系的负极材料,但是国家仅仅给钛酸锂客车15万元的补贴实在是太不给力了。兴能新材背后拥有资本实力雄厚的集团支持,目前企业规模扩张迅速,凭借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范未峰博士在钛酸锂材料领域多年的研究经验,目前公司生产的产品性能基本稳定,但目前钛酸锂电池政策仍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能量密度低是其致命弱点,这也给这个市场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未来兴能新材需要将产品快速推向市场,提升市场的接受度,真正成为钛酸锂产业的代言人。

分享到:

关键字:锂电池 负极材料 储能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