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生态文明下——中国铅蓄电池如何发展?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时间:2012-11-2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如何在新形势下发展铅蓄电池”也成了日前在浙江长兴县举行的第二届全国铅蓄电池新技术研讨会的核心话题。
 
    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国内铅蓄电池行业100多家企业代表一致认为:铅污染的治理,是铅蓄电池行业的生命线;技术不断创新进步,是铅蓄电池行业发展的动力;生态文明下,铅蓄电池将会有新发展!
 
    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国内铅蓄电池行业100多家企业代表一致认为:铅污染的治理,是铅蓄电池行业的生命线;技术不断创新进步,是铅蓄电池行业发展的动力;生态文明下,铅蓄电池将会有新发展!
 
    铅蓄电池的市场到底有多大?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电动自行车快速增长,2011年时全国保有量已达到1.4亿辆,而97.8%采用铅蓄电池;2011年中国汽车产量更是达到1850万辆,全国汽车保有量超过1亿辆;通讯领域铅蓄电池用量增长迅猛。中国铅蓄电池销售额占到了化学能源电源销售总额的三分之一。
 
    铅蓄电池的快速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2010年和2011年几起因为铅蓄电池产生的环境污染,也让其引起的重金属问题成了环境保护和公众关注的核心问题。
 
    记者了解到,在2011年行业专项整治前,全国有2000家铅蓄电池企业,加上大量无生产许可证企业,更是达到近3000家。
 
    “中国铅蓄电池工业产能分散,集中度很低;行业进入门槛低,生产装备落后,环保设备简陋,污染严重,90%环保不达标;企业多,但市场占有率并不高,仅为25%左右,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胡信国说。
 
    全国几起铅蓄电池引发的血铅事件后,2011年国家环保部立刻将铅蓄电池行业整治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最严厉的措施。
 
    环保部应急办副主任闫景军告诉记者,2011年全国共排查铅蓄电池生产企业1962家,52%装备落后、污染严重的铅蓄电池企业被淘汰,一大批企业从人口密集地区集体提出。“2011年,正常生产的企业只占16%,但产能已经超过2010年总产量。”
 
    闫景军同时表示,环境综合整治促进了铅蓄电池行业的技术进步,生产技术水平和环境治理将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解放军防化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坦言:“铅蓄电池本身及其使用过程中并不污染环境,只是铅冶炼、电池生产和再生铅加工过程的管理不完善,对环境造成危害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美国铅蓄电池行业产能和中国相当,但是只有33家企业;铅蓄电池的用铅量占其全国的95%以上,但铅排放量仅占总排放量的1.5%;2008年美国政府已将铅蓄电池生产从主要铅污染源中排除。
 
    杨裕生院士建议,铅蓄电池技术要进步,对其研究的投入不能少。他指出,我国的铅蓄电池技术研究多年来基本得不到国家支持,而美国等发达国家一直没用中断对铅蓄电池新技术的研究。
 
    同时,杨院士还建议要进一步加强铅污染治理的管理,2011年的行业整顿只是第一步,要严格铅酸电池的准入条件,彻底杜绝滥发生产许可证。“甚至,我觉得可以像烟草那样,从铅矿开采、提炼开始对铅实行全面的‘专卖’,这可能是从根本上建立铅的文明生产不可缺少的举措。”
 
    今年7月1日,《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正式实施,铅蓄电池行业开始了新一轮整合,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产业步伐加快。
 
    与会的众多企业家也向记者透露,今后企业将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和引进投入。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说:“天能有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新能源研究院,强大的研发实力将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并致力于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记者了解到,不久前天能集团被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技术委员会主任王金良说:“在生态文明的要求下,行业必须调整产品结构,加快铅蓄电池新技术的研究进程与产业化步伐。”王金良还告诉记者,对于那些新技术企业也要加快体系内的替换,一大批如卷绕电池、铅碳电池等新技术在新型铅蓄电池领域的应用。
分享到:

关键字:生态 文明 铅蓄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