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伴随着我国分时电价的完善,峰谷电价差拉大,工商业储能经济性日益凸显。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工商业储能收益模式主要有峰谷套利、能量时移、需量管理、需求侧响应等。
01.峰谷套利
低买高卖,轻松赚取电价差
当前国内工商业储能最主要收益模式为峰谷价差套利。
这种模式是工商业用户在电价低谷时,以较便宜的低谷电价对储能电池进行充电,将电能储存起来;在电价高峰或尖峰时,由储能设备向工厂供电,满足其用电需求。通过这种方式,工商业用户可以在用电高峰期节省电费支出,同时也避免了因拉闸限电造成的供电中断等问题。
由于各省的工商业峰谷价差不同,工商业储能经济效益差异也比较大。目前,国内工商业储能主要集中在峰谷价差较高,且工商业发达的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区。
以浙江省1月大工业用电两部制电价1-10(20)千伏电价为例,全天有两个电价低谷时段,两个电价尖峰时段,每天可以实现两充两放,日电价差高达0.9元/kWh。
来源:掌上储能
02.能量时移
绿色环保,创造额外收益
在工商业储能中,能量时移是指通过储能系统将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产生的电能存储起来,然后在需要时释放出来供应特定负载或电网的过程。
由于光伏发电更加依赖于天气情况,因此它产生电量的效率时高时低。当光伏系统产生的电量超过工商业用户的需求时,多余的电会以较低价格卖给电网。然而,当太阳光不足时,工商业用户又需以较高价格从电网购买电,导致电能成本的波动。
有了储能系统,工商业用户可以在太阳能产生大量电力时,将多余的电能存储到电池中。而在太阳能不足时,可以释放电池中储存的电力,满足电力需求。这样一来,储能系统就像是一个智能调度员,帮助平稳调整电力产生和使用,提高太阳能发电和利用率,最终实现用电成本的最大程度降低。
能量时移示意图
03.需量管理
节约成本,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目前两部制电价包括电度电费和基础电费,基本电费有两种计费方法,一种是按照运行变压器容量计算的,一种是按照电能表每月记录的最大需量计算的。
按照浙江省公布的代理购电电价表中了解,大工业用电两部制电价1-10(20)千伏按照固定容量费收取为30元/(kW·月),按照需量费收取为48元/(kW·月)。如果浙江省某工厂安装一台2000kW的变压器,每月按照固定容量费收取,即每月固定缴纳6万元。如果按照厂区实际负荷(比如按照1000kW)计算,每月缴纳的需量电费为4.8万,因此部分用户会采用需量电费的形式。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免会出现一些频率低、时间短的高负荷,根据最大需量电费计算会额外缴纳了过多的基础电费,这也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来源:国家电网
储能系统需量管理功能是指通过调整电力使用模式,在高电力需求峰值时减少电力需求,从而降低能源成本。这通常包括在峰值期间削减用电量、通过使用储能系统提供备用电力,以及通过优化能源使用来降低电力需求。
04.需求侧响应
积极参与,共享电网负荷调节红利
需求侧响应是指电网根据用电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电力供应,以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电力系统的负荷调节就是通过一些方式来确保电力系统中的用电和发电之间保持平衡,以确保整个电网稳定运行。简单来说,就是让发电和用电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是保持电力系统正常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
在需求侧响应模式下,工商业用户可以通过安装储能设备来参与电网负荷调节,根据需要随时改变用电量。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有效地缓解用电高峰期的电力供需矛盾,也就是电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同时,参与需求侧响应的用户还可以获得相应的经济补贴,进一步提高盈利能力。
总结
随着工商业储能市场的发展,其收益模式也在不断更新演变。这些模式为工商业用户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以最大程度地优化电能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并有效应对能源市场的波动。在实际项目中,需根据不同地区的峰谷电价、储能补贴政策等因素,全面考虑峰谷套利、能量时移、需量管理、需求侧响应、电力现货交易、电力辅助服务等收益模式进行详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