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骆驼,与时代共成长
16日,谷城县石花镇,骆驼集团老厂区。68岁的刘国本趴在电脑前认真研读党的十八大报告。“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当看到报告中的这句话时,他来劲了。“有这一条,我就放心了。”刘国本说,正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谷城县石花镇于1979年筹资11.3万元,建成谷城蓄电池厂,那是骆驼集团的前身。
借着较早进入市场的机会,谷城蓄电池厂先声夺人,历经黄金十年,完成了原始积累。
改革开放深入,集体企业机制僵化的弊端显现。1989年至1992年,骆驼陷入停滞期。“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小平南巡讲话和随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骆驼抓住机遇,摸着石头过河。先后实行经营承包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等。2001年,以刘国本为首的一批自然人买断公司 80%的产权,集体股退出。一个产权明晰、管理科学、自主经营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为骆驼再次走过黄金十年提供了制度保证。
2011年6月2日,骆驼股份在A股主板成功上市。今年元月至9月,在全行业发展增速放缓的情况下,骆驼仍实现产值41亿元,同比增长43%;销售收入37.2亿元,同比增长48%;利润3.82亿元,同比增长78%;上交税金2.13亿元,同比增长47%。
人才,民企兴旺之本
骆驼总能在关键时刻完成自我提升的秘诀到底是啥?
今年11月12日,骆驼通过交易所发布《首期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将拿出1116万股,激励公司中层管理干部及核心技术人员。
刘国本说,人才是民企跨越发展的根本。
早在1997年,刘国本就斥资400万元建起“人才楼”,为引进的人才免费提供两室一厅住房。
现在,骆驼集团“藏”着一支200多人的研发队伍,这些来自日本、美国及国内知名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科技人员,向混合动力车用蓄电池、铅碳蓄电池、高容量电容电池等领域展开科技攻关。
人才,一次次助骆驼华美转身。1995年,骆驼准备从美国引进铸板和涂板两条生产线,需投资70万美元。公司技术专家在充分论证基础上提出,只需引进板机机头,其余部分可由国内厂家制造。此举不仅少花了一半的钱,还达到了美国同等设备水平。
目前,骆驼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多名大学生,其中博士生、硕士研究生18名。公司拥有58名中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其中高级工程师就有23名。
布局,抢占市场制高点
刘国本是个布局谋篇的高手。
1994年,他前往法国考察后预测,小轿车必将涌入中国家庭。
他组建科技攻关小组,从全国知名大专院校请来专家教授,自主研发小轿车蓄电池,先人一步为抢占市场做好了准备。
铅酸蓄电池生产过程中有一定污染。“九五”至“十一五”期间,骆驼不断从德国、英国、奥地利引进先进设备和生产工艺,完善了蓄电池板栅制造工艺,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全封闭。
2011年上半年,国家治理铅酸蓄电池及铅污染时,他们早已实现清洁化生产。拥有世界最先进的蓄电池极板冲扩成型生产线和连铸连轧生产线15条,占全国同行业的一半。
一场“环保风暴”刮起,国内铅酸蓄电池生产厂家由3000多家下降到300家左右。而国内目前拥有约1.6亿辆机动车,市场容量保守估计有1000亿元。“现在正是开启新一轮并购的最佳时间。”刘国本透露,骆驼将在全国“跑马圈地”。
在广西,骆驼兴建的年600万KVAH全循环新结构免维护蓄电池以及新能源电池项目已动工;在吉林,骆驼签订了投资建厂意向协议。
登高望远,骆驼正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