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日前发布《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大力培育车网融合互动新型产业生态,有力支撑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意见》指出,新能源汽车通过充换电设施与供电网络相连,构建新能源汽车与供电网络的信息流、能量流双向互动体系,可有效发挥动力电池作为可控负荷或移动储能的灵活性调节能力,为新型电力系统高效经济运行提供重要支撑。
充电网是车网互动的关键基础支撑
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发展,新型电力系统需要综合考虑新能源汽车与电力系统的融合发展问题。一方面,作为新增大负荷,大规模电动汽车充电桩的无序充电、高峰充电将进一步加剧电网负荷峰谷特性,让电网难以承受。另一方面,电动汽车海量的充放电资源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中重要的分布式储能,发挥削峰填谷作用,成为友好型充电基础设施。只有充电网,才能支撑大规模电动汽车的增长。
车网互动到底是什么互动?主要是电动汽车电池通过充放电设施跟电网之间实现能源与信息的双向互动。核心有两点,首先是有能量的互动,包括单向和双向,且需要在可受控的范围内;其次,除了能量的互动,还需要实现能源及信息的互动。因此,在电力系统角度上讲,特别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需要系统性的灵活性资源。
电动汽车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要素,在虚拟电厂的产业链中,提供系统级灵活性的支撑;而和就地的光伏、储能、可调负荷资源又可以组成微电网,支撑就地的灵活性。在车网互动中,电动汽车是电力系统中非常重要的负荷聚合商的资源之一,在电力交易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也是整个灵活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电型微电网是电动汽车跟电网互动的典型应用场景
电动汽车既用能,又可储能。电动汽车的电池,一方面作为一个负荷来看待,甚至是一个可控负荷,同时又可以作为分布式储能来看待,发挥“电力海绵”的作用。
车网互动从开始提出概念,在目前落地“顶层设计”,设想了许多应用场景。比如,电动汽车作为负载,可以放电,在V2L的场景中实现;在充电型微电网的充放电中,实现有序充电、反哺电网,在V2G的场景中实现;甚至跟油、气、热、冷资源合并,也可以做到有效互动。因此,电动汽车跟电网之间互动的应用场景和环境是多样的。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刘永东在“2023年度‘节能服务进企业’暨工业绿色微电网交流研讨会”上表示,车网互动的形态比较多种,内容形式也颇多,但微电网是比较容易实现且非常现实可行的方式。
新型电力系统下的微电网与车网互动
作为大电网重要支撑性环节,微电网将会成为解决分布式能源并网问题的有力手段,是新型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能源转型重大变革中的关键一环。
微电网既能并网又能独立运行,可以实现在用电高峰时使用储能电,减轻高峰时段电网负荷;在用电低谷时,存储电网低价电,实现电网削峰填谷,既平滑了新能源发电,提高其消纳率;又能降低整体用电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和环保水平,实现电网削峰填谷,获得峰谷差收益,是电动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典型场景。
微电网作为工业园区的充电服务设施,能够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充电条件,并通过“充电网+微电网+储能网”为载体的虚拟电厂,调度车辆电池的富余电量和储能电量,参与电网调频调峰,削峰填谷,由此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支撑大规模新能源汽车发展,实现新能源车充新能源电。
如特来电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大院的光储充放微电网,当光伏大发的时候,可以供给充电使用,也可以把余电存储到储能系统中;当光伏发电小于用电的时候,由电网补充电力,或由储能及V2G进行放电,当区域电网出现负荷压力的时候,整个系统可以通过微电网充电调度、储能管理实现最大程度降负荷运行,或反哺电网,形成虚拟电厂,并从电网获取服务收益,能有效提升偏远地区电网供电可靠性。
在特来电园区里,也已经提供了量产的示范场景,园区以充电型微电网的形式,聚合了包含光伏、梯次电池等多类型的充电场景。在这个场景里,有光伏、有快充、有V2G充放电,聚合电动汽车有序充电和移动储能特性,将移动储能+梯次储能接入虚拟电厂,衍生出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
目前,特来电已经在全国80多个城市投建运营了近300座充电型微电网,成为中国数量最多的微电网公司。在2023年的“节能服务进企业”工业绿色微电网交流研讨会上,特来电表示,“在2025年,特来电将累计建设一万座微电网,大概能供30万辆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
新能源汽车与供电网络双向互动,是对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有力支撑,智能有序充放电的“充电网”,是实现车网互动的关键基础设施网络,通过电网、车企、车主等整个产业链共同发力,共同构建车网互动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