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在成立两周年、完成10万辆销量之际,曾立志成为中国SUV第一的合资车企广汽三菱看到了逆袭的机会。
继日产将全球销量第一的电动车聆风拿到东风日产以合资自主模式国产后,今年前三季度全球销量第二的电动车三菱欧蓝德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在广汽三菱的国产事宜亦进入了最后的商谈阶段。
在此前的广州车展期间,广汽三菱董事长卢飒表示,广汽三菱还会导入一系列新产品。广汽三菱方面人士进一步透露,最近的一个新产品方向是导入插电式新能源汽车。而三菱在全球热销的唯一一款插电式SUV就是欧蓝德PHEV,是全球最为成熟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之一。
截稿前,本报记者亦从广汽三菱方面证实了欧蓝德PHEV国产事宜正在积极商谈,但具体国产的时间和相关细节尚未确定。
一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在长沙基地量产,凭借成熟PHEV技术的导入,广汽三菱将在国内新阶段油耗法规(目标2020年达到百公里5L油耗)即将完成最后修订并公布施行之际占据有利地位,特别是在油耗较大、市场火热的SUV车型领域。
两年转型
毫无疑问,SUV是当下中国汽车市场最当红的车型,而三菱品牌的帕杰罗在中国越野车迷中有较高的知名度,只是在近十年中国城市SUV热中,以越野车见长的三菱品牌跑输大市,从长丰时代到广汽长丰,再到广汽三菱,都一直在5万辆的产能范围内徘徊。
两年前的10月份,广汽三菱在中日纠纷升级的背景下以极为低调的方式开业,长丰汽车这家多年坚守SUV领域的老牌车企变成了股比为50:50的合资车企。
如何抓住SUV市场最后的火热机遇成为整个广汽决策层思考的重点,在筹谋引进克莱斯勒JEEP同时,三菱帕杰罗板块亦是重点。去年6月,在广汽集团(601238,股吧)的人事大换防中,广汽集团执行董事兼董秘卢飒出任广汽三菱董事长,此前其一直以董秘身份负责广汽吸并广汽长丰完成A股整体上市的工作,对原长丰汽车长沙基地(即今天的广汽三菱)有着非常清晰的理解。另外,原来负责国内投资业务的广汽副总经理刘伟则接替付守杰出任广汽三菱执行副总。
新的中方领导班子上任后,一方面加大过去车主对帕杰罗可靠性的认同度,沿着古代丝绸之路开展“丝绸之路万里行”;另一方面,改变过去消费者对帕杰罗品牌固有的专业SUV认识,拓展在城市SUV领域的市场份额。
过去长丰旗下的三菱和猎豹都一直以制造专业SUV著称,其帕杰罗车型性能优异加上保养、维修方便且成本低,为国内众多越野爱好者所喜爱。长丰的销售一直是以大客户为主,但大客户这个市场相对于SUV的整体市场比例很低。
而且,三菱帕杰罗所在的越野车市场,加上丰田普拉多也仅有5万多辆。但近几年,城市SUV增长速度领先于整个乘用车市场,于是2012年初广汽三菱选定ASX劲炫为首款国产车,这是过去三菱进口车销量最大的车型。
2013年,广汽三菱在成立后的首个年度完成了4.3万辆的销量。2014年上半年完成技改的广汽三菱达到了13万辆的产能规模,今年4月开始每月产量一直维持在6500辆左右。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广汽三菱将完成6万辆销量,首次打破长丰时代一直徘徊的5万辆产销量水平。
以插电式SUV赌未来
在过去的5年,SUV占乘用车比重已由6.4%提升至 16.7%。然而因为陷入耗日持久的重组问题,广汽三菱项目因为起步较晚错失了大量发展机会。
尽管今年1-10月份,广汽三菱销量为48860辆,同比增长62.42%,但这对于一家新的SUV车企而言,远远不够。根据预测,未来3~5年,SUV市场仍将处于较快增长阶段,预计未来SUV占乘用车比重有望提升至25%左右。
随着SUV市场热度不减,越来越多的SUV车型被导入市场,刚刚过去的广州车展甚至被誉为紧凑型SUV车展。但是大量导入油耗超过轿车一截的SUV车型,势必拉高车企的平均油耗水平。
10月16日,工信部等五部委发出《加强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将实施期限由之前的2015年1月1日提前至2014年11月1日,而惩罚措施直指叫停新车申报等内容,惩罚力度前所未有。按照新规定,2015年要实现百公里6.9L油耗,2020年要实现百公里5L油耗。
在这样的背景下,插电式混合动力成为众多车企的节能路线选择。公开数据显示,今年1-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4.13万辆,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1.99万辆,同比增长7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8986辆,同比增长16倍,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生产7197辆,同比增长154%。插电式混合动力成为新能源汽车增长的主力车型。
因此,广汽和三菱将决定导入PHEV作为未来广汽三菱SUV发展的新方向。
今年1-9月,三菱欧蓝德PHEV全球累计销量24304辆,在1-9月的全球电动车排行榜中仅次于日产聆风的44848辆,位居第二,占据全球电动车11%的市场份额。值得一提的是,欧蓝德PHEV既是全球销量最大新能源SUV,亦是销量最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
而PHEV技术能否顺利导入,将决定着广汽三菱能否在中国SUV市场赢得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