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数据库>储能在建项目 返回

四川甘孜还有18.87万无电人口需通电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国家电网杂志 发布时间:2013-11-2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多年前的一幅图景在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农电工作部主任龙洲的脑海中始终难以抹去。

 

上世纪80年代末,时任四川西昌农电局常务副局长兼用电处处长的龙洲,在一次给无电山区通电的现场看到,一位年近50的彝族汉子在电灯点亮时兴奋得像小孩一样双脚蹦跳。“乡亲们激动得不得了,很多人喊着电来了,有电了,可以看到光明了。”这场景至今影响着龙洲,他认为这其中既包含着对供电员工工作的肯定,也是着对他工作的鞭策。

 

“让四川的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都通上电,是我们每个供电员工的责任和价值体现。”龙洲说。

 

1998年以来,根据国家下达的农网建设与改造项目投资计划,国网四川电力先后开展了一期农网建设与改造、二期农网建设与改造(2002年)、县城电网改造(2003〜2006年)、中西部农网完善(2004〜2009年)、农网冰灾恢复重建(2009年)、汶川地震农村配网灾后重建及加固提高(2009〜2012年)、农网改造升级(2010年至今)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2006年至今)工程,这些工程极大地改善国网四川电力下辖农村电网的状况。

 

由于公司经营区域的不断延伸,截至2012年年底,国网四川电力新纳入供电管理区域内有无电农户13.97万户,这些无电农户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素有“红军之乡”的革命老区巴中市。根据公司的工作部署,国网四川电力将于2014年年底基本完成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规划项目建设,实现供区内无电农户全面通电。

 

在2013〜2015年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的过程中,国网四川电力拟通过电网延伸实现通电的有11.97万户,拟通过光伏发电装置实现通电的有2万户。其中,规划新建改造110千伏变电站5座,110千伏线路398公里,35千伏变电站70座,35千伏线路2493公里,10千伏配变5044台,10千伏线路12979公里,低压线路18888公里,安装户表11.97万套。电网延伸工程规划投资达72.5亿元。

 

群众的迫切愿望

 

截至2012年3月,甘孜全州有50个无电乡,无电人口约25万人,占甘孜州总人口的27.4%。随着“新甘石”联网工程的建成投运和无电地区电网建设的逐步推进,甘孜现在还有约4.6133万户无电户18.87万无电人口。

 

“甘孜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能资源,但是却长期依靠松光照明、柴火取暖,缺电甚至无电乡村面广量大,这个矛盾和落差使得完成无电地区电网建设成为百姓的急切愿望。”甘孜州州委书记胡昌升告诉记者。

 

一般人很难想象作为全国第二大藏区的一部分、水电资源极其丰富的甘孜州的电力发展是这样一番景象。国网甘孜供电公司董事长罗辉告诉记者,2006年之前,甘孜州电网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所属18个县的电网均孤网运行,电源结构单一,以小水电为主,丰枯矛盾尤为突出,电网设备老化,人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管理粗放,可谓“刀耕火种”的时代。

 

以甘孜州下辖的石渠县为例,此地平均海拔4500米,电源点全部是无调节的径流式水电站,每年进入冬季,冰封河水,发电量很少,整个石渠进入长达半年的无电“黑暗”期。

 

“近5成人被迫‘放假’。一到黄昏时分,街上的野狗比人还多。”罗辉说。

 

只有个别条件好的水电站可以冬季人工凿冰蓄水,但这真正是“杯水车薪”。“凿冰时,负责凿冰的水电站员工的手都被震开了口子,鲜血直流。”龙洲说:“即便如此,凿一次冰蓄水所发的电也只能维持看一场电影。”

 

没有稳定的电力保障,当地农牧民只能靠烧柴、烧牛粪来取暖,对当地生态发展极为不利,矿产资源开发、农畜产品加工业等更无从谈起。

 

甘孜州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何康军认为甘孜州过去电力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电网孤网运行,二是电力设施落后,三是供电质量差,四是经常停电造成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无规律性,严重影响甘孜经济发展。

 

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彻底改善电力发展落后的现状,2006年1月20日,国网甘孜供电公司入驻甘孜。国网甘孜供电公司深感责任重大,积极推进康泸电网与国家电网的联网工程建设,于2006年11月16日实现国家电网与康泸电网并网,并于2009年12月实现了第二并网点成功并网。2007年12月,实现了国家电网与九龙电网并网,解决了九龙地区冬季缺电的问题,结束了康泸和九龙地区冬季缺电的历史,供电可靠性大大提高。

 

甘孜电网在逐步实现跨越式发展。何康军说:“用突飞猛进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2012年9月,“新甘石”联网工程建成投运,解决了甘孜州北部的用电问题。甘孜县县城结束了冬季无电的历史,甘孜县周边许多居民陆续到这里购置房产。新一轮的无电地区通电建设将会通过已有的主电网向农牧区延伸,促进当地经济跨越发展和民生持续改善。着力解决无电地区用电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的重大民生问题。甘孜州也希望借助电力工程,从根本上解决无电地区的用电难题,同时加快推进水电资源开发。

 

2013年以来,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子耳村,康定县江德村、马达村、堤村、衲子西村逐步结束无电历史。家住康定县西南的朋布西乡江德村的曲珍质玛,在得知村里将要通电后,提前一个月到康定县城把彩电买回了家,他说:“有了电,就可以看电视了。”

 

对口帮扶发挥效力

 

一直以来,四川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革命老区的发展和民生改善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是四川省实现同步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

 

2012年,国网四川电力投资32亿元,仅用6个月时间建成投运的“新甘石”联网工程,改写了四川藏区电网发展历史。为继续促进贫困地区民生改善和藏区和谐稳定发展,国网四川电力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近300亿元,加快推进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和藏区电网发展。

 

国网四川电力总经理王抒祥多次在四川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举全公司之力,用一年半左右时间,基本解决新增无电农户约13.97万户61.36万人的用电问题。”

 

供电员工想早日为无电地区农户供电的决心很大,但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面临的困难仍然很多。道路交通不畅是首先面临的问题。“山有千盘之险,路无百步之平。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这是一位探险家对四川偏远地区路况的真实描述。此次四川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项目大多分布在川西高原、盆周山区,农牧民居住分散,交通极度不便,高寒缺氧,自然条件恶劣,与现有电网的距离较远,电网延伸任务艰巨。

 

其次,此次四川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短。这次无电地区项目建设规划投资规模为往年国网四川电力所有农网项目平均年投资水平的2〜3倍。而且,投资在72.5亿元的规划项目需要在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基本完成建设任务。更困难的是,大多数项目建设区域的有效施工期每年仅有半年时间。为了合理缩短项目设计和建设周期,国网四川电力要求无电地区项目建设方案要做到标准化、模块化。

 

龙洲介绍说:“35千伏项目设计充分利用国网四川电力承担公司总部组织开展的《西藏地区35千伏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编制成果,以及公司总部下发的技术规范书,原则上统一按照装配式变电站模式建设;中低压项目按照国网四川电力下发的《10千伏及以下农网工程典型设计、典型造价、典型工艺》建设。”标准化、模块化的建设方案也为项目投运后的运维工作减轻了负担。

 

此外,相关基层单位建设力量薄弱也是面临的困难之一。国网甘孜、阿坝供电公司均为近几年成立的单位,所属县公司也为新近控股代管单位,州、县公司农网工程管理人员均极度缺乏,国网凉山供电公司也有类似情况。

 

为了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国网四川电力通过三定培养(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挂职锻炼、员工轮训等方式,解决制约“三区”电网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国网四川电力还采用了对口帮扶机制,增加派援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充实各级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管理力量,确保州公司项目管理部门增加6〜8名工程管理人员,甘孜、阿坝、凉山三个州各有关县公司增加2名工程管理人员。

 

王抒祥在接受采访时指出,“除增派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加强三个州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管理力量外,还要在设计、施工等方面对受援单位给予大力支持,尤其在项目施工上,原则上派援单位施工队伍必须参与受援单位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项目的施工投标。”

分享到:

关键字:四川 甘孜 无电人口 通电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