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2013年10月9日,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藏族乡芭蕉湾村锣鼓喧天,一个个喜笑颜开的牧民,齐聚在新架设的变压器下,捧起洁白的哈达,唱起祝福的歌谣,用传统的方式隆重地庆祝距离县城250公里的八尺沟11户藏族游牧民家里通了电。
八尺沟通电工程不仅标志着国网张掖供电公司在甘肃全省率先完成了2013年无电地区电力建设任务,也为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顺利完成2013年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目标任务打响了头炮。
前期规划科学合理
多年来,国网甘肃电力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使甘肃省农村电网状况得到极大改善,供电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截至2012年年底,共解决250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在实现乡村通电基础上,户通电率达到99.8%。近年来,由于历史、地域等客观条件以及自然灾害、移民搬迁、企业转供电体制变化等因素影响,到2012年年底,甘肃电网延伸范围内仍有约0.6万户2.7万余人还没有解决用电问题,无电人口涉及17个县72个乡(镇)161个行政村,主要分布在庆阳、平凉、陇南、张掖、甘南等老少边穷地区。
“国网甘肃电力专门成立领导小组,认真落实甘肃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电网公司安排部署,对甘肃电网延伸范围内的无电情况进行逐级摸查,并对无电地区分布和无电人口的数量进行核实,制定了科学的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全面启动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总经理黄强介绍道。同时,国网甘肃电力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规划、前期、计划、建设等全过程管理以及政策落实和营业区更改的各项工作。国网甘肃电力结合甘肃省移民搬迁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电网规划,迅速科学编制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方案,做到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投资计划细化到单项输变电工程项目、投资和建设规模,并对应到无电乡镇、无电村及无电人口。
“我们不断研究协商,提出按照分片分区分批次原则,通过电网延伸方式,在2014年年底前实现无电地区人口全部用上电的目标。”国网甘肃电力副总经理王永平介绍道。
甘肃地处祖国内陆,自然灾害频发。针对年年遭灾、年年抢险的现状,国网甘肃电力在做好电网受灾状况、原因分析的同时,在编制投资计划时,结合各地区农村电网现状,考虑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和电网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情况,科学合理地编制了投资计划建议,着力提高10千伏、35千伏线路和变电站规划建设水平,确保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013年,国网甘肃电力计划投资3225万元用于无电地区电网建设,合计新建10千伏线路159公里,10千伏配变164台、容量4210千伏安,0.4千伏线路1119公里,户表1262户。先解决0.12万户0.6万人的用电问题,涉及7个县21个乡(镇)40个村。其余2.1万人的用电问题将于2014年年底前全部解决。
“国网甘肃电力2013年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共7项,已于今年8月开工建设。”国网甘肃电力发展策划部主任王赟中介绍。
强化管理快速推进
甘肃省无电人口所处的地理环境差、居住偏远分散,电网延伸施工难度大,工程造价高,任务非常艰巨。
国网甘肃电力积极争取国家扩大无电地区电力建设专项投资,请示国家电网公司优先将甘肃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纳入国家无电地区电力建设专项计划,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工程建设规划前期,我们积极请示甘肃省政府领导,成立了甘肃省电网规划与建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对甘肃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作进行统一指导和协调,及时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好工程在拆迁、征地、赔偿等方面的协调工作,推动和保障工程顺利实施。”国网甘肃电力发展策划部副主任牛继恩介绍。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陇原大地摆开了战场,承担无电地区电力建设任务的7家单位全力以赴,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消灭无电户的建设高潮之中。
国网甘肃电力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谁实施、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层层落实责任制,确保工程安全和质量;进一步规范工程招投标管理,按照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管理模式,加大典型设计推广力度,统一技术规范和标准,特别偏远的地区要实施差异化设计;加强资金管理,及时办理竣工决算;各有关部门和单位齐心协力,密切配合,确保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目标务期必成。
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支持。8月2日,甘肃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刘永富主持召开甘肃省无电地区建设工作推进会议。要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高度重视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将这项德政民心工程作为“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义不容辞勇担责任
“十二五”后期需要解决的无电人口所处地理位置更加偏远、居住更加分散,电网延伸工程造价高、工作量大,建设任务更加艰巨。
在甘南地区,许多施工点的海拔大都超过了3000米,在没有道路的情况下,施工材料只能靠人背、牦牛驮。运输长达十几米的水泥电杆到现场,工人们常常要攀登悬崖、穿越山谷。
为了抢抓工期,施工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海拔3400米以上的玛曲齐哈玛塔哇五队的施工现场,笔者看到十几位施工人员席地而坐吃着午饭,有的泡起方便面、有的捏起了糌粑,当地热情的牧民还为他们送来了热腾腾的酥油茶。
“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条件很艰苦,大家都是这样在工地上吃饭的。因为工期紧、任务重,工人们都不讲条件,干到哪就吃住在哪,他们就是为了节省出时间多挖一个基坑,多立一基电杆。”玛曲县供电公司安监部专责拉龙太说。为让这些山高路遥、地处偏僻的无电地区告别黑暗,迎来光明,投入现代文明的怀抱,国网甘肃电力的建设者们日以继夜地奋战在陇原大地最困苦的地方。
“山路不好走,拉电杆的车在有些地方拐不过弯,就得我们用专门的小型拖拉机运。有些地方根本没有路,电杆都是我们人拉肩扛运到山上去的。”安新军摊开了一双磨出血泡、长出硬茧的粗糙的双手。这位黝黑的裕固族小伙子是张掖市肃南县供电公司八尺沟通电工程的施工队长, “虽然无电地区通电工程地处偏远,但我们的工程质量不打一点折扣,施工工艺都是严格按照农网工程标准进行的。为了保证线路质量,我们对排洪沟旁边的电杆基础都提前做了加固。”
工程建设难,日后的运行维护更难。肃南县供电公司副经理万建军说,刚通电的八尺沟离最近的马蹄供电所有50多公里的山路,这11户通电牧民一个月的电量,再加上线损和台区管理员的摩托车油耗,供电企业是没有效益的。“我们八尺沟的11户牧民通电工程享受了国家的投资,得到了实惠,国家的政策好,国家电网好啊!”芭蕉湾村党支部书记朵玉福兴奋地说道。
“以前没有电,铡草机、电动剪毛机这些现代化的机械我们都用不上,只能手动铡草、剪毛,不仅累,效率还低得很。”牧民胡正文说。
“通电了,我们也要办个养殖合作社,草料粉碎、电动剪毛、鲜肉冷藏这些我们都要跟得上,以后的生活可方便多了。”朵玉福为牧民们规划起美好的未来。
多年来,国网甘肃电力作为社会责任的实践者,不断地为陇原百姓送去光明和希望,成为受广大群众赞誉的“光明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