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只要不是进城看病,88岁的柯尔克孜族老人玉素浦每天都会走到村口,望望从远处延伸过来、正在施工中的送电线路。老人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一定要等到通电的那一天,用上不会停的“长命电”,而这一天已经近在咫尺了。
玉素浦老人家住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托云乡托云村,这里地处天山山脉与昆仑山交界处,位于帕米尔高原之上。
托云村,托云乡,乌恰县,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新疆,随着电子地图比例尺的不断缩小,能够清晰地看到被标注成红色的托云乡就在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的边境线上。由于地势偏远,这里一直以来都没有告别无电的历史。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柯尔克孜族牧民,还保留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
“今年11月20日,我们这里就要通电了,大家年年想、月月盼的梦想就要实现了。”托云村村长哈里别提高兴地说道。
盼电
从游牧到移民安居,托云村牧民近几年的生活可以说是从地上到了天堂。宽敞明亮的瓦房,整齐硬化的街道,让托云村处处显示出现代化的气息。但由于托云乡地处偏远的山区,距离大电网非常之远,一直以来都只能靠户用式太阳能发电。
“虽然家家户户都有户用式太阳能可以发电,但是因为蓄电池都已经到了更换期,白天储存的电能也只够晚上照明一两个小时,牧民家里啥电器都不能用。”托云乡乡长陈营感叹道。移民搬迁后,托云村离乌恰县城不过50多公里的路程,但因为依然远离大电网而尚未通电。
“我们并不缺钱,卖掉一只羊就可以买一件家用电器,但是买来了冰箱、洗衣机,没有电怎么用?”哈里别提介绍,很多人家买来的冰箱、洗衣机只能当箱子一样存放些米面等生活用品。“通电对于我们来说,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哈里别提说。
“通电以后,我们再也不用点着蜡烛熬夜纺线织毛衣了,白天干不完的针线活晚上可以在亮堂堂的灯光下接着干。”玛依拉西用她那粗糙的、关节突出的手指指着自己泛着红血丝的双眼说,“电灯不会像蜡烛和煤油灯一样熏眼睛。”对于像玛依拉西一样的托云村妇女而言,通电就意味着他们能够脱离粗重的体力劳动,“以后我们再也不用砍柴做饭了,还可以边做饭边看电视,挤奶、做奶制品又方便,还能用冰箱保存。”对通电以后的生活,玛依拉西充满了憧憬。
通电,对于托云村的男女老少,意味着一种全新生活的开始。
开了几年出租车的祖力普卡是托云村的富裕户,这几年他为家里陆续添置了电视机、电脑和洗衣机。为了偶尔能让这些家用电器派上用场,他还专门购置了一台汽油发电机,“汽油发电机一个月要用掉60公斤汽油,一公斤汽油只能发出2〜3千瓦时的电量,汽油发电太贵了。”祖力普卡时常会为这么高的用电成本掰掰手指头、算算经济账。柯尔克孜族人爱热闹,过节、婚丧嫁娶都喜欢聚在一起。很有经济头脑的祖力普卡老早就想在村子里开一个200平方米的饭店,给大家提供一个聚在一起的场所。“以前没有电,不能用冰箱,食物没法保存。等通了电,我要买的第一件电器就是电冰箱,为我即将开业的饭店做准备。”祖力普卡无法抑制内心的期盼,兴奋地说道。
渴望通电的,还有托云乡境内的吐尔尕特口岸边检站的官兵,以及分布在托云乡155公里边境线上的几个边防连队的战士们。多少年来,吐尔尕特口岸和边防连队使用的电力一直都是由吉尔吉斯斯坦供给的。吉尔吉斯斯坦电力不仅可靠性差,供电时断时续,而且,吉尔吉斯斯坦的供电频率为60赫兹、电压为12千伏,跟我国的标准不一致,必须使用稳压器转换。如果说单是客观上的困难,尚且可以忍受,但使用他国电力给军队守边带来的风险却是不容忽略的。“新疆的边疆不只属于新疆,属于全国人民。”一位边防连的军官说道,“我们自己的电网延伸到这么偏远的边防站,我们终于可以用上自己国家的电,这事关国家形象,政治意义重大!”
对于已经通电的乌恰县吉根乡的农牧民来说,他们的生活已经因为电而产生了极大的变化。牧民热斯比·吐尔地别克家里摆着一台42英寸的平板液晶电视,每天都有一大群亲朋好友聚在他的家里收看新闻和电视剧。通电,让吉根乡的农牧民享受到了更好的公共医疗服务。“我们卫生院的设备并不落后,B超机、心电图机等设备样样齐全,但因为过去不通电,这些设备根本没法使用。卫生院的医疗水平很难提高,农牧民需要看病只能进城去。现在通电了,我们的医疗条件跟上了,农牧民不再因为头疼脑热、拉肚子这些小病而外出就医了。”吉根乡卫生院医生吐合塔尔满脸兴奋地说道。
筑梦
大电网的不断延伸,给托云乡的农牧民们带来希望。
7月28日,投资2100万元的乌恰县吐尔尕特35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式开工,这项工程建成后,将使托云乡1800平方公里辖区内的农牧民从此告别无电历史。
“托云乡地处天山和昆仑山的交界地带,雅丹地貌和喀斯特地貌并存,页岩岩层十分坚硬,开挖线路基坑非常困难,而且线路的平均海拔大多在3000米左右,最高处海拔达到4100多米,不少线路延伸的地方没有公路,施工非常困难。”正像乌恰县供电公司经理杨堃所说,恶劣的自然条件给通电工程带来的困难超乎想象。
山区施工无法采用大型机械,许多物资需要人抬肩扛。“山区开挖基坑常常采用的风炮和炸药爆破的方式,我们都不能采用。”杨堃介绍,由于边疆地区维稳形势严峻,风炮和炸药的使用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和把关,“审批流程需要时间,但是我们的工程等不起。”靠钢钎挖,用榔头敲,140多名电网建设者在坚硬的岩石山体上竖起了一根根电杆。托云乡属于高寒山区,即使是夏季施工,建设者们都得身穿棉衣。只要山头上飘来一片乌云,冰雹就噼哩啪啦往下掉,在空旷的山谷中,建设者们根本无处躲避。
工程项目经理杨洪林形容他们更像是“野战军”——住着简易帐篷,喝着带泥沙的雪水,很难吃到热乎的饭菜。“每天早晨吃过早饭就上工,到晚上收工后我们再自己做饭吃,差不多要到晚上11点才能吃到饭。中午,只能就着榨菜吃点干馕喝点凉水对付一下。”
山间谷地里常年流淌着天山冰雪融化形成的一条无名小河,即使在三伏天,河水也冰凉刺骨。“在河床里挖基坑,水流带着流沙就会把刚挖开的基坑掩埋。为了挡住流沙,我们只能跳进河里用身体挡住流沙赶紧挖,站在河里用不了10分钟双腿就冻麻了。”项目现场技术负责人朱军说。长时间的高原施工让这位“80后”青年的脸色变得黑里透红,唇色黑紫。“因为海拔高,我们的施工人员需要经常轮换,不然身体根本吃不消。”
在工程第一线,电网建设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在工程的背后,还有很多更为细致入微的工作做在了前面。
“新疆无电人口占国家电网公司全部数量的40%,国网疆南供电公司所辖的喀什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境内的无电人口又占新疆无电人口总数的60%,无电人口遍布16个县市81个乡400多个村,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但这项工作我们要干,更要干好!”疆南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努尔买买提·库尔班冷静地分析道。
自去年起,国网疆南供电公司加大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作的力度,在各级政府和发改委的支持下,按照“十二五”期间解决无电人口通电问题的思路,用3个月的时间,挨家挨户对无电地区进行统计核实建档,并针对当地特点制定了不同的初步供电方案。为了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国网疆南供电公司又对各项通电工程进行了复测和整改,从而保证工程在技术标准、工程量及投资等方面必要性,最后再上报国网新疆电力及自治区政府。“整个过程慎之又慎,这是一项民生工程,意义非同寻常。” 努尔买买提·库尔班说道。
梦圆
“看到过去和我们一样的无电乡镇通电后,都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现如今,我们乡也要迎来发展的春天了。”托云乡党委书记陈营已经看到了托云乡的美好明天。托云乡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煤、铁、铜、铅锌等矿藏有好几处。托云乡东经75度、北纬42度的特定地理位置还孕育了独特的天然苏打水泉华,但由于缺电,资源被埋藏在大山中。陈营说:“现在有好几家企业听说托云乡要通电了,已经开始和乡里洽谈矿产和天然苏打水的开发事宜,这不仅会带动托云乡的经济发展,还能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今后托云乡一定会有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