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数据库>储能规划与备案项目 返回

A123从备受瞩目到破产只用了数年时间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石化杂志 发布时间:2013-12-2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A123从备受瞩目到破产只用了数年时间,个中缘由耐人寻味。

跌宕起伏的A123资产收购案终于在美国时间2012年12月8日尘埃落定:A123最终选择了中国万向集团,后者以2.566亿美元赢得A123除政府合同之外的所有资产。这标志着被誉为新能源行业的标杆,曾被《财富》杂志评为“15家即将改变世界的公司”之一的A123彻底倒下。

新星升起

2001年,A123公司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立。

由于纳米磷酸铁锂在测试发现可以产生惊人的高能量密度,A123公司开始对纳米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进行研究,主攻磷酸铁锂纳米电池。A123成功地将锂离子电池的磷酸锂铁正极材料制造成均匀的纳米级超小颗粒,因颗粒和总表面面积剧增而大幅提高电池的高放电功率,而且,整体稳定度和循环寿命皆未受影响。

在2004年初,A123在台湾太电电能的协助下,每个月可以生产1公斤的粉体和第一套电池原型,但是,这样的成果便让A123顺利筹募了前期资本,就此迈向坦途。

借助新产品的强大性能,2005年,A123公司与百得公司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为得伟电动工具品牌提供电池。之后又成功打败日本电池供应商成为百得工具的电池供应商。这标志着A123公司成功进入电池生产领域。

A123由此驶上了快车道。到了2007年初,A123的资本额激增到1.02亿美元,员工人数超过250人。

随后,它的扩张脚步不停。2009年1月,A123公司向美国能源部申请了先进技术汽车生产贷款项目贷款,用于支持新锂离子电池厂的建立,第一个新工厂位于密歇根州南部。

2009年9月,A123公司在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上市,募集到3.8亿美元资金。凭借强大的资本运作和市场推广,快速超越老牌电池企业,市值一度高达26亿美元。

2010年9月,A123公司北美最大的工厂——利沃尼亚工厂开业。A123至此到达巅峰。

一落千丈

A123头顶无数耀眼的光环和无比光鲜的外表,并不能掩盖其经营不善。

从过去5年的趋势来看,A123的营业收入增长是一条漂亮的上扬曲线,从2006年的3435万美元,到2011年的近1.6亿美元,年均30%~40%的增长速度非常令人瞩目。但是A123的问题在于,营业收入增长很快,而成本开销增长更快。2006年净亏损1600万美元,2011年净亏损更是高达2.577亿美元。2012年二季度亏损高达8300万美元,毛利率降至44%,为此A123在2012年7月公开表示,只剩下维持5个月生产的现金流。就是这样一个曾经被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盛赞为“企业、政府、学术界完美合作典范”的明星企业,似乎在瞬间一落千丈。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A123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原因亦是错综复杂。

首先是经济环境。A123公司过于前卫的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拖了后腿:A123目前主要制造汽车电池,仅仅因为产品更稳定、更酷、更小巧,就要以一般锂电池2~3倍的价格出售,在世界经济好时可以,但是2008年后就行不通了。不仅是经济大环境,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环境也不容A123施展手脚。全球最热衷电动车的只有中美两国,日本虽然也推电动汽车,但不成气候,国民消费很成熟,不会受外界干预。也就是说,全世界范围内,电动车市场的成熟度,不足以养活电池企业。而A123公司试图于发展的业务方向,包括电网电池和汽车启动电池,这些产品的市场更是处于雏形,盈利比电动汽车电池更遥不可及。

其次是A123被过度宠爱。奥巴马当年上台时确定的新能源产业发展重点就是电动汽车,在这个政策框架下推出的新能源法案,明确规定了资金的用途。A123系统接受了美国政府2.49亿美元的拨款以及密歇根州等地方政府1.4亿美元的拨款,由于法案的约束,这些资金必须用于扩张车用电池产能,建造生产设施以提高就业。A123使用这些资金拼命扩张产能,大量招聘新员工,大量建设生产线,从而造成了A123生机勃勃的假象。换句话说,这些钱使得A123打肿脸充了胖子。而且,A123系统还为之花掉了不少自有资金以配套。但与此同时,A123系统却没有取得多少车用电池订单,造成产能大量闲置,严重影响了公司的资金周转。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是美国的新能源政策害了A123。

最后是外围环境的威胁。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完整锂电产业链的国家仅有中日韩三国。在传统应用领域趋于饱和的情况下,中日韩锂电企业均将目标转移到了动力电池领域。当前,中日韩的锂电池企业不仅主导了各自国内锂离子动力电池市场,同时也将触角延伸至欧美等传统汽车制造强国。虽然在美国政府的引导下,美国车企的订单都流向了A123等美国本土电池厂商,但是如果一个企业卖出产品的唯一理由是政府支持的话,意味着该企业一旦走出国门脱离庇护,在全球的市场上就毫无竞争力。A123对外不行,对内又因为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乏力,这直接影响到 A123公司的经营的可持续性。

倒在黎明前

A123最终于2012年12月8日被万向集团收购。破产对A123来说并不意味着终结。万向集团美国分公司总裁倪频形象地比喻:“美国破产法院就像一个过滤器,将一个沾满泥浆的肮脏的大男孩变得干净整洁。尽管这个孩子可能会变小,他将不必再履行以往义务。”因此,被万向收购的A123完全能够凤凰涅槃,重获新生。

A123破产并不能表明磷酸铁锂路线失败。磷酸铁锂电池很多理论上的优势并没有表现出来,如更长的循环寿命、更低的价格、更安全等等。因此,从技术角度看,磷酸铁锂技术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A123在电网储能领域的市场开拓成绩非常好,而且后续还在不断地有订单到来。这一块业务是赚钱的,能够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A123自己也越来越坚定地认为:对于磷酸铁锂电池产业,储能市场会先于电动汽车市场发展起来。只是现阶段它没有办法放弃电动汽车市场,多线作战对财力不够的A123来说,结局其实已经注定。如果A123能够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它应该能够见到黎明的曙光。这可能也是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对A123未来前途的判断。

万向集团的收购可以为A123提供所需的资金和市场。2012年8月16日,万向集团与还没有宣布破产的A123签署战略投资协议,万向集团同意首先出资2500万美元无条件过桥贷款,在满足一定注资条件后继续提供5000万美元贷款。而后万向还将以2亿美元购买A123的8%高级担保可转债。

在收购顺利完成后,万向集团将获得A123的汽车、电网和商业资产,包括其所有技术、产品和客户合同,以及A123在密歇根州、马塞诸塞州和密苏里州的工厂设施。同时,万向集团还将获得其在中国的阴极电池制造业务,其在与上汽集团的合资企业——上海捷新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的股份权益。

万向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之一,旗下有万向电动汽车、万向美国等公司。万向集团与A123公司的合作将产生重要的协同效应,因为A123提供了行业领先的车辆电动化和电网储能技术,万向集团在这些业务方面也已发展了12年。万向收购将帮助扩大“A123国内外的产能”。作为此次并购计划的一部分,万向集团可能将A123的资产注入其与上海汽车的合资公司内,A123或将迎来光明未来。

分享到:

关键字:A123 锂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