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目前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不尽如人意,但其发展前景依然被看好。
作为新能源产业标杆的A123破产并被收购,给曾经风光无限的新能源产业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但这依然遮挡不了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曙光。
新能源曾风光无限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受伊拉克战争和新兴国家能源需求大幅度增长的影响,国际油价一路狂飙,新能源大规模应用的窗口因此打开。全世界的有识之士纷纷意识到:化石燃料难以为继,新能源则极有可能成为新的技术革命发动机。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政府因此纷纷对新能源产业进行了大力扶持,给予慷慨的补贴并制定了完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这从美国新能源产业的风投额度的剧烈变化上可见一斑。
2005年以前,新能源产业仅仅出现在实验室和学术期刊中,政府直接补贴的项目几乎没有,风险投资每年只有几亿美元。2005~2007年,美国政府通过了几项重要的能源法案后,新能源产业获得了减税和贷款担保。仅在太阳能行业的风险投资就从2004年的3200万美元攀升至2008年的近18.5亿美元。美国每年向新能源行业提供的补贴达900亿美元,与之相比,传统能源行业仅获得40亿美元的补贴。以光伏上网电价补贴政策为例,欧洲和北美一些太阳能领先的国家都明确地规定了太阳能发电上网电价补贴政策,以鼓励太阳能发电的科技研发、项目开发和广泛应用。这些补贴规定在有些国家已成为法律。这些国家通过补贴太阳能发电成本与常规上网电价的差额,使技术尚未成熟和开发运营成本仍然较高的太阳能供电项目能够有长期稳定的合理回报,从而吸引部件、系统和运营商及投资人的积极参与,进而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
中国也不落人后,在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可说不遗余力。中国除了政府补贴外,还制订了计划。根据计划,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到总发电能力的30%,太阳能集热面积达到4亿平方米,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亿千瓦。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中国政府对清洁能源的支持力度和商界对于新能源技术的热情都非常高。数年的发展已经使中国这个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成为新能源的“圣地”麦加,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涡轮机和电池组生产国。
一夜之间泡沫破灭
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和国际油价的回落,新能源的发展开始出现了令人始料不及的局面。2011年以来,美国政府曾经重金资助的一批新能源公司相继倒闭。2012年12月,美国政府巨额资助的新能源电池制造商A123破产,被中国万向集团收购。美国新能源行业的现状用哀鸿遍野来描述亦不为过,奥巴马政府推行的新能源振兴计划面临全面崩盘。金融危机后,特别是2011年以来,欧洲部分国家由于财政赤字压力加剧也不得不消减了部分新能源产业的补贴,特别是对光伏产业政策的补贴的调整,对这个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中国也不例外,由于美欧等国为了保护本国的新能源产业对质优价廉的中国新能源产品先后展开了反倾销,使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也受到了影响。全球的新能源发展似乎遭遇了四面楚歌。
为什么一个受到各国政府充分扶持和重视的产业几乎一夜之间面临彻底失败的局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金融危机导致投资抽离,企业资金链断裂。随着新能源市场需求和风险投资两头火爆,很多科研人员和新技术一起走出了大学试验室。美国斯坦福大学半导体博士克里斯•格罗奈的遭遇就是一个缩影。他利用自己发明的一种高效能太阳能电池板生产技术,于2005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其后的发展更是顺风顺水,到2007年已经筹得6亿美元,员工人数增至500人。然而,正当他的公司准备腾飞并需要更多资金扩张业务时,风险投资的热潮却开始冷却。2008年的金融危机将风险投资公司2003~2007年间的1/4收益蒸发,贷款也一再被政府消减。这突如其来的资金短缺,使该公司无法扩大产能应对过高的生产成本,资金链发生断裂,最后只能申请破产。美欧等国的许多新能源企业都遭到相似噩运。
2.国际油价下行和页岩气的兴起改变了新能源的发展环境。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能源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国际油价虽仍高企,但总的趋势是向下,2012年以来更是在90~100美元/桶上下浮动,低时曾经突破80美元/桶,而新能源大规模应用需要油价维持在120美元/桶以上。除了油价因素外,美国能源行业的大规模变革也对新能源造成了冲击。美国页岩油气开采技术上的突破改变了能源格局,天然气供应充足使得美国国内天然气价格下跌。油价和能源格局的变化不仅使之前投入新能源的资金几乎全军覆没,还导致天然气价格持续走低,使开发可再生能源的经济动机已不复存在。
3.技术含量低的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在新能源产业中,有些属于技术含量低的门类,如传统太阳能电池板产业,准入门槛低,主要原材料多晶硅的供应过剩,成本降至每公斤30美元以下,导致盲目投资投产。
4.因政治因素拒绝外资援手。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市场化的经济体制,但同样难逃“政策导向”的窠臼。高额的政府资助和贷款成就了新能源行业的辉煌,但也注定了它最后的败落。政策的扶持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再加上民间资本的追捧,使整个新能源行业完全忽视了市场风险,疯狂扩张。但是拔苗助长、违背市场规律就会受到市场的惩罚。2008年后遭受金融危机重创的欧美政府削减补贴后,新能源泡沫破灭,红极一时的明星企业成批倒闭。此时若肯接受外资并购还能有一线生机,但美国政府却出于政治因素不肯放手。中国的万向集团收购A123可谓一波三折,美国政府对此层层设防阻拦。
新能源仍是满足未来全球能源需求的唯一出路
关于化石能源产量峰值何时到来仍是充满争议的问题,但这个争议的重点指向是化石能源的确切末日,从未有人怀疑过这一天迟早会到来的事实。全球需要新形式的能源来取代化石能源无可置疑。因此,看似风光不再的新能源产业并非没有东山再起的契机。
就当前全球经济局势来看,新能源产业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需要全球的沟通与合作。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金方面的合作。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受市场环境影响较大,容易出现资金短缺,而中国的举国体制却能提供充足的资金,两者间的合作必会获得双赢的结局。二是技术方面的合作。新能源的高端技术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中国的新能源技术还相对落后,如何通过资金合作实现双方满意的技术传递也是亟须解决的难题。
另外,各种形式的新能源当下都有无法回避的缺点,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能源密集度低及其所提供能源的不连续性,使其不具备完全取代化石能源的实力。核能的安全性和废物处理当下也暂时无解,仍需通过技术突破来解决高成本低产能、依赖政府补贴的现状。
目前虽然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低谷,但也是韬光养晦的最佳时机,新能源产业的曙光一定会来临。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新能源咨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