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数据库>储能规划与备案项目 返回

中国能源的问题与难题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能源评论 发布时间:2013-12-26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前不久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该《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他的这番话,主要针对中国改革路径做出的剖析和判断。对于作为改革重要指向,战略、市场、法律法规政策均需要做出重大调整的中国能源而言,表述无疑非常贴切。

中国能源的问题与难题

当今中国,改变能源领域的所有呼声和要求,几乎都是和能源产业、服务环节的焦点、热点、老大难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提到能源供给安全,人们马上会想到,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以及高品质能源对低品质能源的替代;提到能源与环境的关系,人们马上会想到,近年来频频困扰华北、华东大部分地区的雾霾天气,以及能源开采、运输、转化对环境、地质、气候的不利影响;提到新能源,人们马上会想到,缺少核心技术支撑的产业路线以及失控的补贴机制,是导致新能源既不“新”也不“能”,形成不了竞争力的主因;提到能源价格,人们马上会想到,天花板在哪里,水平线在哪儿,在不同个体对价格的敏感度和不同企业行业的利益诉求之间,市场如何加以平衡等等。

不过,仔细观察这些问题,会发觉这些问题中,有的不只是能源问题,有的不只是属于中国的问题,需要双方或多方合力,给予时间和耐心才能解决,因而需要在更宏大的背景下来检视。

例如,能源价格不但具有牵连能源市场变动的专业属性,更具有关联国计民生的外延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能源价格问题,不但是能源行业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

再例如,在考虑能源结构优化和市场改进时,当然要顾及国内资源禀赋特点,可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显然还要顾及国外资源的利用、国际能源通道安全、国际能源格局的改变以及国际能源科技领域酝酿的突破。从这个意义上,有效应对中国能源面临的挑战,除了考虑自身的国情、需要,还不得不考虑全球范围内能源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可见,要很好地理解和解决中国能源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第一需要把握中国改革的着力点,第二需要为国际能源领域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变化把准脉。

平衡是改革之本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不难看出,未来一个阶段,中国改革的关键词是平衡。平衡稳定与发展、经济与环境、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中央和地方、制度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是深化改革的出发点、支撑点,也是落脚点。

这意味着,在原则上,中国仍然希望发展得更好更快,“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但是,不会急中求进,不想一口吃成个胖子,而是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

在操作方式上,在推动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推动政府持续简政放权,从管理定位转身至兼顾服务与监管。形象地说,前者主要致力于把蛋糕尽可能做大,政府则主要致力于维护好做蛋糕的环境以及切分蛋糕,防止贫富差距过大演化成为社会病。

在路径选择上,增强中央资源动员、调配能力,减少权钱交易空间,增加社会治理模式,将由此前更多依赖能人干员,变至今后主要依靠制度规则。但为了让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应扩大各方面、各领域的创新扶持力度。

能源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重要保障,并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一个国家民生社会的各个侧面,所以,对所有的主权国家来讲,不管是能源供给充足还是供不应求,国内治理面临的挑战追根溯源,十有八九都和能源能扯上关系,而国家治理措施的一举一动,反过来当然也会对能源领域产生影响。十八届三中全会体现的这些改革思路,对于中国能源当下谋求转型升级的努力,借鉴作用毋庸置疑。

一场新风暴袭近

从能源文明演进的角度,中国能源的诸多问题,虽然有具体的语境和特点,但在根本上,明显同样是世界范围内能源领域所发生的一切场景和缩影。因此,中国能源面临的挑战,不但来自国内的现实需要,还来自于世界范围整个能源界正在酝酿的一场变革风暴。

从产业和技术的角度,如果世界不是已经处在能源开发和利用发生巨变的过程中,那么就肯定处在巨变前夕。

借助新发现或者科技进步,风电、太阳能、核聚变、页岩气、可燃冰等新能源,均被各自行业寄予厚望,认为必将承担起能源领域的“终极救赎”重任。而更多人则看到了互联网和清洁能源结合在一起的威力,伴随人类社会通讯通信技术的提高以及人们对使用清洁能源越来越形成共识,智能电网、智能能源网、能源互联网、泛能网、云能源等概念的集中出现,本身无疑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杰里米·里夫金在其《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310358,基金吧)模式》一书中甚至栩栩如生地描述了未来的能源使用场景:作为分散式清洁能源点拥有者的每个用户,同时也是互联网连接形成的分散式能源系统的参与者,大家通过能源生产、储存和使用信息的即时交换,实现能源的免费、广泛共享。

人类在互联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的成就和蕴藏的潜力,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上面提到的可能的巨变,并非遥不可及。

只是,真正发人深省的,或许不是这次巨变本身,而是促动、形成此次巨变背后的推力:在看待和处理与能源的关系时,人类态度所发生的惊人转变。

人类的能源演进,大致上是沿着高品质能源替代低品质能源的脉络进行的,此次巨变之前,我们还经历过其他重要性差不多的巨变:煤炭之于柴禾,石油之于煤油,以至天然气、水电的使用等。

但是,无论其间能源领域如何风云变幻,总体而言,人类在面对能源时的自私、片面、单向度思维,始终如一。

大家通常会强调积极的一面,而忽视、无视不利乃至危害的一面。举例来说,主张建设水电和核电的声音几十年来一直很大,但在大中型河流上建水坝,对当地生态环境和自然循环系统的长期影响,以及核利用全过程对人类可能的伤害,现在的估算并不全面。

大家通常会忙于能源资源的掠夺和攫取,而疏于节省、节制和保护。1950年之前的美国,石油公司为了跑马圈地,不顾汩汩石油白白流失到江河湖泊、海洋陆地,仍然四处树井架、抢油田,结果导致绝大多数关闭油井还有80%的储量可采。而中国的大部分煤矿,长期以来回采率只有30%、40%,浪费严重也是可想而知的。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不过,这次巨变不一样,仿佛就是习近平所说的“问题倒逼改革”的世界能源版。这次巨变的动因,在于人们逐渐意识到,能源和人类的关系是双向度的,能源有天使的一面,也有魔鬼的一面。众所周知,没有能源,工业文明可能只是纸上谈兵;然而,也正是因为能源,极端天气肆虐,环境受到破坏,大气污染成灾。而现在,发展安全、高效、清洁的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共识。人们不仅有了绿色使用能源的意识,还在尽力发展绿色使用能源的能力。

理念、技术、产业齐头并进,或者更确切地说,理念变革先于技术产业变革,无疑是此次巨变的亮点。

真问题和伪问题

纵使如此,人类的能源观依然存有许多美中不足之处,一些陈旧、僵硬、狭隘的观念、认识亟须打破和改变。而且,唯有如此,方能够促成能源领域的一系列关键科技、产业难题获得突破,推动此次巨变尽早从理想、规划、实验尽快变成现实,惠及民众和地球。

目前,正像能源行业的一个通病就是,不同利益群体、意见人士,通常会孤立地、一厢情愿地来评估一种能源的发展和作用,而很少把各种能源看成一个整体,看到不同种类能源的替代关系,从而导致能源领域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变革主张比比皆是,可是唯独缺少不同能源互相取长补短、形成有效合力的思路。

这样的思维模式与能源发展的事实是背道而驰的。至少以前的能源史表明,任何一种高品质能源出现之后,都没有完全替代过其他已有能源,而是以动态均势的形式和平共处。更何况,综合考虑效率、低碳、成本等因素,实事求是地说,目前没有任何一种一次能源的优势特别突出。

当前能源行业的另外一个通病,丹尼尔·耶金在《能源重塑世界》一书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就是在提供服务和产品,特别是与绿色能源相关的服务和产品时,企业较少考虑便利、经济因素对消费者的影响。19世纪中期以后至20世纪初期,石油发展的历史说明了便利因素的重要性。没有内燃机的使用,没有汽车的发明,石油的开采将会停留在低水平和浪费的状态,石油也难以得到推广。而几乎同期的电力发展,则表明,经济因素何等重要,如果没有电表的出现,就不会出现便宜的电力,而如果电力不足够便宜,就无法普及开来。

察觉到这些通病,并结合能源领域最新的这次巨变,我们就能判断出,关于那些人类并未达成一致的能源问题,哪些是真问题,哪些是伪问题。

有人判断当前光伏、风能等新能源的发展瓶颈在于各国支持的力度不够。这种判断可能就站不住脚。比较各国,几乎都有配套的产业支持、补贴政策,为什么绝大多数国家光伏、风能发展就是停滞不前?原因不在于支持,而在于使用方式够不够方便,使用成本够不够低。

有人致力于鼓吹“第一能源”“唯一能源”的噱头,这也不值得提倡。“第一能源”的标准是什么,燃烧效率,市场占有量,综合成本效益比较?无论按照哪一个标准,“第一”都会变的,此时的“第一”或许不同于彼时的“第一”,此国此地的“第一”或许也不同于彼国彼地的“第一”。至于“唯一能源”,至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替代仍是不同品类能源之间的主旋律。

还有气候和能源的关系。2012年10月13日,在气候变暖理论的发源地和大本营英国,《每日邮报》记者罗斯在其供职媒体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全球气候变暖已终止16年》的报道,认为人们频繁提到的全球变暖趋势早在1997前便已停止。所以,碳排放导致气候变暖,并非真命题。气候变化悄悄地在舆论中代替了气候变暖,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佐证。可是,由此引发的应高度关注能源使用对自然、对社会的影响,却不折不扣是一个重要的能源话题。

立论能源新文明

综上,便不难理解,2013年11月8日,在英大传媒集团举行的“安全·高效·清洁——2013中国绿色电能高峰论坛”上,以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和中国金融办工作协会会长李连仲等人为代表,为什么会参照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内涵与影响,并与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提法相呼应,提出“加强能源文明研究和构建”的建议,并强调作为新的能源文明,现代能源文明就是绿色能源文明。

这一建议和看法在论坛的讨论中得到补充、支持及延伸。

参会者共同认为,能源文明首先体现为理念的文明,要站在“大能源”的高度,把安全、高效、清洁的原则,贯穿于能源生产、转化、输配和使用的全过程。要节约能源资源,也要节约终端能源;要计算一种能源本身的成本和收益,也要计算包括上下游和流通环节在内的所有成本和收益。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史丹就说,“我们曾经更多强调物质的享受,现在到了强调精神享受和青山绿水的时候了。”

著名经济学家、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司长俞燕山等人指出,现代能源文明必须以制度文明作为基奠,绿色能源的发展,必须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法律法规政策相配套,相应的规则、财税、补贴机制应及时跟进。

复旦大学“千人计划”特聘教授、欧洲环境和经济学家学会理事会中国代表张中祥,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蒋莉萍等人,重点阐述了市场文明为何是能源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如果没有科学的定价体系,对能源替代的开放姿态以及相应产业链各环节的连接、传导,能源文明无法落地。

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何建坤、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高级顾问杨富强等人则觉得,坚持选择文明的路线,方是新能源文明成功实现的保证。绿色能源的发展,要把点点滴滴的改进与可能的科技突破相结合,把传统化石能源的“守”和新能源的“攻”相结合,把国内外资源、经验综合集成,才能实现初衷。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能源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大地,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国彪、国家发改委能源经济与战略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姜鑫民提出把创新文明当作能源新文明的主线。正因为绿色能源文明不同于之前的能源文明,所以不但要有新的科技成果作为敲门砖、先遣军,理念、制度、市场、路线也需要创新,全面的新角度、新尝试、新成果,才能玉成一个名副其实的能源新文明。

中国期许

虽然由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巨大的经济体量,中国面临的能源问题极度复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一方面,煤、电、油、气、运紧张局面反复出现,能源保障能力大多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为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要求,能源必须以基数的增加作为前提。另一方面,经济增长、能源使用的负面效应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又决定了,边污染边治理的办法已经不可持续,提高能效、环境优先、限制污染三手都要硬。

但是,专家们看来,在全球努力构建绿色能源文明的过程中,中国很有可能会实现“弯道超车”,成为现代能源文明的领跑者。

从现实看,虽然中国工业化沿着以污染为代价的西方传统道路已棋至中盘,但是国际压力、有限的环境资源容量、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环境的重视都决定了,此路将无法继续,中国工业化进程门槛已被要求要向完成了现代化的当代西方看齐,低碳环保是其中的应有之义。即使这并不公平,可却迫使中国如果想实现强国梦想,就务必要在构建现代能源文明方面率先取得突破。

从发展空间看,中国具备规模优势。正在进行的城镇化,意味着短期内,数亿原来用能很大程度上依赖燃煤或者传统生物质源的人口,将会过上较高水平电气化的生活;而早先进行的经济转型升级、强制节能减排的努力,则意味着,不但中国能源领域将基本摆脱低效率开采、加工能源的局面,而且被严令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用能企业,能效也会大大提高。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在质的改善方面存在双重利好。

更重要的是,就可实施性来说,中国有动力也有能力为构建现代能源文明做出重要贡献。从动力上讲,出于安全考虑,多煤贫油少气的中国,有对能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的担心,因此,倾向于在新能源、非常规能源研发、量产和能源整合高效利用方面取得开创性成果。从实力方面看,工业体系的健全齐整,装备制造企业体现出来的实力,科技方面的人才和经验积累,也都为中国步入新能源文明时代提供了最起码的准备,只要各方面资源完整对接,中国可能会为世界构建新能源文明提供一系列的惊叹号。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迎接新能源文明的过程中,电能的作用应该予以充分发挥。

由电能的特点看,它在整个能源体系特别是新能源框架中处于牛鼻子的中心位置。不但所有的一次能源都可以转换成电能;而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绝大多数都要转换成电能才能进入消费市场;同时,事实证明,通过跨越国界、跨越洲界的电网运输,电能还有望成为国际能源合作的重要承载体。

短期而言,能源资源禀赋使得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老大”地位难以撼动,汽车社会的到来似乎也难以阻挡,这样的趋势难有根本变动。此种情境下,国家电网主张的“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可能是中国从现在过渡到现代能源文明期间,能够充分发挥不同品类能源优势,实现整体能源效益最大化,又有助于解决经济、环境和能源三者复杂关系的最佳路径。

长期而言,电能则可能是未来能源的唯一出口,至少是主要出口。在电气化作为现在能想到的未来生活和能源相连接的不二选择的情况下,不管是核能、光伏、地热或是其他任一我们现在已经讨论的未来可能的主力能源,基本上都要转换成电能才能作用于人类社会。

(作者系本刊特约观察员)

分享到:

关键字:能源 难题 电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