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一起走进今天的视线,就在上个月,位于大连的全球最大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电站正式投入商用,这让“年轻”的全钒液流电池备受瞩目。作为目前行业内领先企业——四川伟力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早在6年前就果断进入这个赛道。伟力得是如何捷足先登提前布局的?面对全新领域,企业在快速发展中有怎样的挑战考验和成功经验?未来,全钒液流电池会成为储能“新王者”吗?今天的《天府创新访谈》,我们一起对话伟力得副董事长陈继军。
陈继军:二次创业 我做了一次“豪赌”
全钒液流电池是一种基于金属钒元素氧化还原可再生燃料的电池。虽然被誉为新能源的“新贵”,但目前我国传统的抽水蓄能占90%的市场,新型储能只占10%,其中锂离子电池占7%,全钒液流电池只占1%,所以“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这个概念许多人还比较陌生。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记者 郑婷:在我身后是250千瓦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这边是两个装有电解液的储能罐,而这个集装箱内装的是若干组电堆,储液罐相当于汽车的油箱,而电堆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油箱负责储能,发动机负责能量转化,当带有钒离子的电解液通过我脚下的这根管道进入电堆以后,就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就可以充电放电了。
相较于钠硫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全钒液流电池最大的优势就是安全环保,充放电循环次数在15000次以上,使用年限达15年到20年,适合大型长时储能。
记者 郑婷:如果要让您推荐一下这个产品的话,会怎么推荐?
四川伟力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陈继军:一句话,这是一一个安全的可以让人放心睡觉的电池。如果飞轮是属于50米短跑选手,锂离子最多算400米选手,我们是万米马拉松选手。
找到这匹“千里马”,陈继军整整花了四年。伟力得前身是晟嘉电气,成立于2004年,2012年国家大力提倡企业高质量发展,陈继军开始思索转型,经过不断试错和调研,2016年他闯入了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这个赛道。
四川伟力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陈继军:储能是新能源大力发展的一个最后一公里技术,客户还是我们(以前)的发电厂电网,第二毕竟搞了10多年,有一些技术基础。第三,看到四川的钒资源,这个是全国最大,所以说根据各方面基础条件,我们判断钒储能电池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
记者 郑婷:您第一次提出全钒液流电池赛道的时候,你周围人是什么反应?
四川伟力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陈继军:包括有的我们的老的员工,或者是说我们一些朋友圈都没听说这个东西,所以说当时还是有一些反对的意见.
记者 郑婷:您说您当年进入赛道的时候相当于是在豪赌,是吗?
四川伟力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陈继军:我到现在为止大概投了两个多亿了,这算是倾其所有了。
然而,走进一个小众陌生领域,困难可想而知,伟力得的转型之路会一帆风顺吗?
陈继军:面对困难 责任是我最大动力
四川伟力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陈继军:反正这个月把这个系统装完,该全检的必须全检。
陈继军的办公室离生产车间很近,泡在车间和大伙一起琢磨技术,是他最寻常也是最愉悦的状态。
四川伟力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陈继军:我干的这么快,可能是因为我亲自干的原因。
记者 郑婷:但你以前也不是专家呀?
四川伟力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陈继军:好在这个东西是一个跨学科的东西。可能我喜欢创新,所以说都知道一点,但不一定很精,反而成了优势了。从理论角度和各个方面来讲,我们还是很欠缺的,一定是研究院和学校他们高等院校要做这些研究,然后我们有机的结合,这样我认为来得快一些,我基本上每年在产学研的投入上大概就是几百万。
记者 郑婷:其实你们企业用了不到6年的时间,就做到了行业的头部。
四川伟力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陈继军:没错。
记者 郑婷:这个期间会不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四川伟力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陈继军:每一步都是困难,初期怎么能焊好不漏,两眼一抹黑,我把世界顶级的激光焊接机厂家叫到我这里来,他跟我说陈总可以焊,但是我不敢保证你不漏,那这个事情怎么办?那是一个选择,最后我选择继续干。我做了16个堆,就在污水处理厂这个地方投运,投运了三个月全腐蚀掉了,有些东西还是没搞明白,实际我这个焊接工艺,是通过两年才完全攻克这个难关。
记者 郑婷:每一步都是困难,你每一次都在不停的在朝前摸索,那是什么东西在支撑着你这样做呢?
四川伟力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陈继军:责任两个字一直在,这是我们最大的压力,也是最大的动力。好在现在大家新能源大家都比较看好,那么一些有情怀的志同道合的人多了,这个事就不再一花独放,大家是共同努力。
和伟力得共同努力的还有四川协同振兴公司,今年公司旗下的四川制造业基金为伟力得注资5000万。
四川伟力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陈继军:5000万的也算是及时雨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所以说这一块是一个相辅相成。
作为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与地方合作组建的第一支子基金,四川制造业协同发展基金总规模100亿元,主要投向新能源、先进材料、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企业,助力四川打造“制造强省”。
四川协同振兴公司总经理 郭庆:随着我国风光电水能这样一个绿色能源体系的搭建,钒液流电池会迎来它爆发的一个春天,钒电池项目对于带动我们攀西钒钛资源综合应用有战略性的意义,通过投资伟力得来促进我们四川省绿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在钒电池行业形成一个新的增长点。
陈继军:赶上伟大时代 自豪为“双碳”出力
有了四川协同基金的助力,伟力得在新疆、宁夏、甘肃投资近7亿布局储能电站,今年有望达产500兆瓦,跻身行业龙头。
四川伟力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陈继军:我好在比较幸运是赶上这么一个伟大的时代,包括伟力得,我们也是有这些含义在里面。107:21就是说赶到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全力的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使我们能源革命、新能源的发展得以实现。
记者 郑婷:现在“双碳”的终极目标下,您觉得新能源企业要怎么样抓住这种很关键的战略机遇?
四川伟力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陈继军:我的一点经验是不等不靠,我们是希望有政策支持,我们难度小一点。在目前大的背景情况下,我觉得还是要创新。所以说这条赛道进来以后,必须是停不下来,你一停很快新的技术可能就会把你超过。
记者 郑婷:所以你对这个行业是非常看好,你说你要干一辈子是吗?
四川伟力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陈继军:对,说实话“双碳”战略对中国来讲,压力和挑战并存,所以能够有幸为这个目标去做一点事情,我觉得很自豪也很高兴,这不是大话,这是真的发自肺腑的一个东西。不管怎么样,反正出点力。
记者 郑婷:一个企业我觉得要成功,真的还是需要一点企业家的情怀。
四川伟力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陈继军:我们还很小,来日方长,还有很多工作事情要去做,还是蛮有信心,也还是愉快的,再干20年没问题。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新能源产业迎来巨大机遇。谁能率先抢抓风口?除了敏锐的预判,更要有一往直前、攻坚克难的果敢和坚韧。得“天时”之机,敢闯敢试、夯实技术、资本助力,这是小企业快速成长的秘诀,也是新行业快速崛起的关键。助力“双碳”,不仅是企业转型的发展契机,也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不等不靠,顺势突围,只有在绿色发展道路上快速解题破局,才能牢牢站稳风口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