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常规能源领域,新能源技术主要集中在风电、光伏、风光互补发电上。受国内市场消纳能力有限以及国外贸易壁垒的影响,光伏电产业在国内,产能急剧增加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作为全球第四大光伏市场,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启动“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中国光伏行业遭受严重打击。就风电行业而言,目前限电弃风不可避免,一个装机容量5万千瓦的风电场,年利用小时数本应在2500小时到2800小时,但目前的风电出力只有2100到2200小时,这样算下来一年就会损失500多小时出力,因此,解决光伏电产业内忧外患及风电量就地消纳和上网外送的关键是中大型钒液流储能系统。
对于智能电网,通过分配存储的电力来满足高峰时期的电力需求,可以增加输配电系统的容量及优化效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电网峰谷差逐年增大。2010年全国发电设备容量为96219万千瓦,其中火电70663万千瓦,占73.4%;水电21340万千瓦,占22.2%;风电3107万千瓦;核电1082万千瓦。火电在发电中的调峰能力差,峰谷差的增加幅度远大于负荷的增长幅度。因此,在电网中引入中大型储能系统是实现智能电网平滑输出、调频调幅的迫切需求。
新能源电池汽车的发展正处于过渡阶段,混合动力、纯电动等电动汽车中车载电池的充电问题是大规模发展新能源电池汽车产业链的瓶颈之一,完善基础设施是电动汽车产业化的重要保障。我国城市多为高层住宅,解决充电问题必须在现有停车的路边、小区停车处、地下车库等夜间存放汽车的地方,安装智能充电柱,提供充电服务。而中大型的不间断液流储能电池可以实现智能充电功能。作为一种储能单元与电网进行双向电能转换,接入电网的电动汽车数量足够多时,作为分布式储能装置可以有效地用于削峰填谷、平衡负荷等。特别是在将来可能形成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较高的微电网系统中,通过智能充电柱上电动汽车的合理充放电,可有效平衡可再生能源波动性,帮助电网有效接纳可再生能源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