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数据库>钠离子电池产能与项目 返回

国内钠离子电池产业链及相关企业布局情况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国信证券 发布时间:2022-07-2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钠离子电池最早由ARMAND团队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在90年代经过产业化推广得到技术应用。钠离子电池 本质是在充放电过程中由钠离子在正负极间嵌入脱出实现电荷转移、而锂离子电池是通过锂离子在正负间移动来进行电荷转移,工作原理实质上相同的。

1)钠离子电池优势:资源丰富

钠元素在地壳中丰度为2.3%,位居所有元素第六位,显著高于锂元素的0.0017%。同时,钠元素以盐的形式广泛存于陆地与海洋中,获取便捷度高。

2)钠离子电池优势:成本低

钠离子电池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

1)钠盐替换锂盐。金属钠价格为1.9万元/吨、碳酸钠价格为0.3万元/吨,显著低于金属锂的298万元/吨、碳酸锂的48.4万元/吨,原材料价格更为低廉。

2)铝箔替换铜箔。假设铜箔价格为11万元/吨、铝箔价格为4万元/吨,假设1GWh锂电池需要622吨铜箔、400吨铝箔,1GWh钠离子电池需要800吨铝箔, 那么锂电池单Wh集流体成本为0.084元、钠电池单Wh集流体成本为0.032元,成本下降0.052元/Wh。

3)石墨负极有望更换为无烟煤降低成本。根据中科海钠数据,钠离子电池材料成本约0.37元/Wh,显著优于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体系。

3)钠离子电池优势:安全性高

钠离子电池具有更为优异的安全性能:

钠离子电池内阻高,在电池短路时电路中电流更低,瞬间发热更少。

锂的标准电极电位更负,在水溶液里表现为比钠更容易失电子,因而钠离子电池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钠离子电池经历短路、针刺、挤压等测试后,无起火、无爆炸。锂离子电池存在过放电的问题,会造成铜箔等集流体溶解、电池容量不可逆衰减;而钠离子电池无过放电情况,正极可以放电至0V而不影响后续使用,进而使得电池在储存运输过程中更具安全性。同时,钠电池在热失控时容易钝化失活,因而安全测试 表现更优。

4)钠离子电池优势:低温性能佳&倍率性能好

倍率性能优异:钠离子溶剂化能低于锂离子,界面离子扩散能力强,且钠离子斯托克斯半径小,相同浓度电解液情况下较锂盐电解液离子电导率更高,快充性能更好。根据宁德时代数据,钠离子电池能够在15min内充电至80%,中科海钠则提出其电池能够在12min内充电至90%,充电速度均明显优于正常状态下锂离子电池30min充电80%的充电速度。

低温性能优异:钠离子离子电导率高,电解液的浓度要求更低,低温时电解液粘度比锂离子电池更低,电池整体性能更为优异。钠离子电池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在-40℃-80℃,部分产品在-20℃下容量保持率能够达到88%,显著优于磷酸铁锂60-70%左右的容量保持率。

5)钠离子电池不足:循环寿命、能量密度尚有改善空间

循环寿命:钠离子电池现在整体循环寿命在2000次左右,比磷酸铁锂电池表现略差,相较于部分用于储能领域的循环寿命超5000次的磷酸铁锂电池而言仍有 一定差距。

能量密度:钠创新能源钠离子电芯能量密度超130Wh/kg,立方新能源产品电芯能量密度为140Wh/kg,中科海钠产品能量密度为145Wh/kg,仍有进一步优 =化的空间;宁德时代最新第二代钠电池设计能量密度可达到200Wh/kg。

国内钠离子电池产业链

钠离子电池环节主要电池企业

国内企业里,中科海钠、立方新能源等企业均已实现量产,宁德时代等企业也在积极推进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蜂巢能源、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欣旺达、派能科技等传统锂离子电池企业也已具备相关技术布局。

国外企业中,英国Faradion起步早、积淀深,美国Natron Energy、瑞典Altris等也在加速推进量产进程。

钠离子电池环节主要正极企业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布局方面,容百科技已具备初步量产能力,振华新材已开始进行相关产能建设,当升科技、格林美、广东邦普等均具有相关专利布局,并且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

负极材料主要企业及研发进展

负极材料布局方面,中科海钠以无烟煤作为前驱体制备软碳材料,宁德时代开发出了具有独特孔隙结构的硬碳材料,贝特瑞目前能量产硬碳、软碳材料;璞泰来、 翔丰华目前正在推进中试工作。

电解液主要企业及研发进展

电解液方面布局方面,钠创新能源目前已有5000吨电解液投产,预计未来3-5年内会建设配套8万吨正极材料的电解液产线;多氟多目前已有千吨六氟磷酸钠生产能力,同时NaFSI已经研发成功;天赐材料、新宙邦、石大胜华、永太科技目前正在推进中。

分享到:

关键字:钠离子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