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数据库>国际储能项目 返回

美国能源独立悖论:世界已无能源孤岛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陈卫东 发布时间:2021-12-0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美国能源独立悖论:世界已无能源孤岛

——从美国参议院听证会看美国的能源关切

作为已经实现了能源独立的超级大国,美国为何在这次全球能源价格上涨危机中无法独善其身?美国能源政策是否因此发生深刻改变?

文 | 陈卫东

进入11月美国就进入了“假期季节(Holiday Season)”。感恩节前,人们都开始忙着采购、朋友聚会和安排外出旅行计划了。 而今年的“假期季节”在华盛顿的白宫和议会却显得特别忙碌。仅与能源相关的重大活动就一个接一个:

10月29日,美国众议院监管和改革委员会召集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公司、雪佛龙公司和壳牌石油公司的一把手参加听证会,主题是“石油公司是否进行过误导性宣传,阻止对环境变化做出应对和行动”。11月16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罕见地在同一日就同一问题召开听证会。11月17日,在美国汽油价格徘徊7年新高之际,美国总统拜登向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发信,督促该机构“立即动用所有工具”,对石油企业涉嫌抬高汽油价格的“潜在非法行为”进行调查。

而美国民众对创下7年纪录的油价、消费价格指数飙升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担心今年能否过好节日。如何应对飞涨的能源价格及其引起的物价指数上涨,国会参众两院负责能源立法与监督的委员会同日召开听证会。众议院讨论清洁能源经济的供应链问题。参议院则聚焦在国内外能源价格趋势问题,目的是了解能源价格上涨的原因和影响,以及未来走势。

国内的媒体对美国参议院能源与自然资源委员会听证会的报道不多,而了解这次听证会对中国能源界很有意义。美国作为已经实现能源独立的超级大国,为何在这次全球能源价格上涨危机中无法独善其身?美国能源政策是否因此发生深刻改变?这些改变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世界能源市场格局有何影响?在中美竞争态势已经确立的情况下,这些改变对近期急剧增长的中美能源贸易以及两国关系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非同寻常的听证会

11月16日参议院的这场听证会是委员会的全体听证会,由主席曼钦亲自主持。参议院听证会阵容豪华,直接将全球两大权威能源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召来,一位是美国能源信息署(EIA)代理署长斯蒂芬·纳雷(tephen Nalley)。另一位是国际能源署(IEA)的首席能源经济学家蒂姆·戈尔德(Tim Gould)。第三位则是美国极富演讲口才的作家、记者与演说家罗伯特·布莱斯(Robert Bryce),他最近出版的一本书是《质问电力:电力和国民财富》。

曼钦主席的开场白非常简短,提纲挈领一共才1372个字(翻译成中文),从这份简短的开场白,至少可以了解民主党的能源政策和法律制定者们目前关注的是什么。  

曼钦主席说,过去12个月,美国汽油价格比去年上涨60%,能源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0%。EIA预测这个冬季的汽油和采暖用油还将上涨10-40%。不仅汽油、柴油、采暖用油、天然气、电力、煤炭价格也都纷纷上扬,食品、汽车与衣服价格也上涨,这与疫情期间的物价形成鲜明对比。国际上,欧洲与亚洲最近几个月发生能源市场剧烈动荡。中国拉闸限电,煤产量创纪录上升,并提出能源企业要保障供给(guarantee supply)的口号。西班牙民众因能源价格上涨而抗议示威。英国一些小型电力公司与高耗能企业纷纷倒闭。

曼钦说,因国际需求激增,美国LNG出口急剧增加。10月份出口增加到每天98亿立方英尺(2.7亿立方米),大约是美国国内产量的9%。二季度煤炭出口上涨到2060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50%,这主要包括对中国出口的激增。显然全球经济越来越依靠美国的能源供给。这些创纪录的出口对美国能源生产企业和美国经济也许是利好,但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正在支付高价能源以扛过严冬的美国民众来说却是坏事。

曼钦指出,国内的能源价格上涨,表明美国不再与全球能源价格绝缘。尤其是美国国内炼油厂持续依靠重质原油进口,使得国内油价受到并不总是考虑美国利益的OPEC+影响。另一方面,盟国加拿大到美国的输油管道却不获批准,这就导致对能源可靠性与地缘政治的忧虑。

这样的能源供需不平衡状态还会持续多久?究竟要采取何种政策确保美国能源价格不像欧洲与亚洲那么高?委员会有责任应对这些复杂问题,为美国能源安全与能源独立提出建设性方案。确保美国能源可负担、可靠,并达到降碳目的。

曼钦主席的开场白点明要义:可负担、可靠、可依赖的能源是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关键原因之一,因此继续维持“三可”以及确保能源价格可控至关重要。而在这短短的开场白中先后四次提到中国。

委员会副主席共和党人巴罗索发言称,国家正处于紧要关头。美国家庭正面临31年来最高的通胀率。《华尔街日报》当日报道通胀率是6.2%。而《纽约时报》点名拜登总统要为此担责。美国民众的消费能力比去年大为缩水。根据能源部报告,这个冬季,各州的普通家庭将为购买天然气、液化气和采暖用油多支付22-94%的费用。美国中低收入家庭与依赖固定收入的家庭不得不在温与饱二者之间做出选择,遭受的经济打击也最为严重。

巴罗索参议员指出,美国以其能源低价保持在全球发达国家中的竞争优势。欧洲企业比美国企业多支付160%的电费,天然气费用则更高。2020年,欧洲与日本家庭比美国家庭多支付85-215%的电费,欧洲家庭比美国家庭多支付49-177%的天然气费用。 而拜登政策将欧洲的能源短缺问题带到美国,使得美国拼命挣得的能源独立地位丧失殆尽。美国开始依赖OPEC与俄罗斯。事实上拜登正请求OPEC与俄罗斯增加石油产量。最后他预言,这个冬季,人们将看到俄罗斯运油船抵达波士顿港。美国将为OPEC与俄罗斯的石油付出高昂代价。

纳雷代署长用五分钟的陈述引用了大量EIA数据,介绍原油、汽油和天然气的国际国内供需状况,尤其是2021年的现状与2022年的预测:

能源上涨源于经济快速复苏。但需求上涨速率超过供给恢复速率。

2021年石油供应增长量,OPEC贡献超过50%,加拿大以19%排名第二,俄罗斯第三(15%),美国不到10%。

产能恢复耗时较长。去年8月墨西哥湾的Ida飓风造成破坏性影响。最低点时仅有172个钻井在生产,而2019年初有450个钻井在生产。

美国能源进出口情况非常复杂。美国页岩革命所生产的主要是轻质原油。但美国沿海炼油厂一直是为提炼国际市场重质原油而设计的,因此美国增加原油产量只是为了出口,并不能替代进口炼油。而且这种几十年形成的形态应该不会改变。

国际LNG价格在亚洲和欧洲接近历史最高点,大约比目前美国批发价高6倍,比2020年夏天历史最低点高20倍。欧洲与亚洲从美国最大可能地进口LNG,导致美国国内市场只能在剩余的生产量上进行供需平衡,从而导致库存紧张和价格上涨。

天然气冬天价格的波动受天气影响极大。天气因素一直是能源可靠性和价格的最大影响因素。

欧洲天然气库存由往年的90%降低到75%。这源于一系列原因:天气极寒,疫情导致常规系统维修滞后,风电出力下降,亚洲出高价抢购国际LNG。因此欧洲只有从俄罗斯进口更多LNG。

IEA首席经济学家戈尔德先生对于本轮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评估包括以下几点:

天然气价格上涨导致欧洲同期天然气发电下降9%,煤电上涨11%。

最近能源市场价格波动显示了电力与天然气市场之间的强连接。天然气仍然是很多区域平衡电力市场的重要方式,是电力安全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电力需求的季节性变化大的区域。

在快速能源转型中,能效提高和电气化可以让民众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但达到这点,需要政府提供帮助,尤其对最脆弱人群提供能效提升和低排放设备所需的初期投资。

清洁能源的快速推进也带来重要的资源与安全新问题,尤其是对能源转型的关键材料的可靠供应,例如铜,锂,镍,铬,和稀土原料。这些材料的价格波动会减缓清洁能源转型速度,并可能使转型非常昂贵。2021年上半年关键矿物材料的价格回升对光伏成本、风机、电动汽车电池等造成5-15%的上升压力,美国的领导力非常重要,尤其是提倡对这些材料供应链的及时的与分散的投资,树立环境与社会高标准,强调技术创新与循环利用。

用能行业的所有部门都要受到重视,包括重工业与长距离运输。需求成本有效的解决方案在一些行业,包括钢铁、水泥、化工、货运、船运、航空等,对美国是巨大的机遇,因为美国有国际领先的研发能力。

最近的能源价格震荡是一个提醒:现代能源系统的深度互联特性,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是能源孤岛。

戈尔德先生提出的能源转型关键材料的供应链问题,以及为脆弱人群提供能源转型的初期投资问题也都是后面质询环节的关键点。

布莱斯( Bryce)先生声称自己既不是共和党,也不是民主党。但他的证词透露出强烈的保守倾向。他开门见山明确表示,华盛顿的立法者与决策者缺乏能源现实主义与能源人道主义。欧洲为美国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反面例子。美国绝不能照抄欧洲的灾难性蓝图。

布莱斯先生认为欧洲能源危机的原因基于以下几点:

激进的减碳与ESG政策造成欧洲对化石能源的投资过度降低。

过度依赖天气的光伏与风电,导致这次由于风力长期缺乏而造成区域风电不足与天然气设施状况频出相叠加的灾难效应。

关停火电站与核电站导致能源安全降低。

过度依赖进口能源,尤其是俄罗斯天然气,使欧洲极易受到剧烈价格波动和潜在长期供给短缺的影响。

布莱斯先生认为拜登号称2035年电力100%清洁化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2020年美国的煤电与天然气发电达2600TWh,三倍于全球太阳能发电总量或两倍于全球风力发电总量。美国不可能在今后14年内将这些电力全部从核电、风电和太阳能获取。但如果要将所有发电量都替换成可再生能源,美国电力系统预计要投入4.5万亿美元。

布莱斯先生指出,更多的绿色电力推升了电费,无论是德国还是美国都是这样。尽管德国低碳转型最积极,但德国的能源价格也上涨最快。德国现在的电价全球最高,比其它135个国家平均高出163%。2000-2017年,德国对可再生能源补贴了2220亿美元。但2018年德国政府被迫承认无法实现其2020年减排目标。

同样,力推低碳转型的加州在2011-2020年间,电价上涨39%,比全国其它地方高七倍。5月,加州公共事业委员会警告加州能源价格上涨幅度超过通货膨胀幅度,未来将难以承受。能源价格上涨加剧对社会公平与能源正义的担忧,而加州恰恰是穷人最多和拉丁裔人口最多的州。

美国如果将能源与电力全部转化为新能源,将加剧对中国的依赖。因为中国掌握了电动汽车与其它绿色技术所需的关键矿物市场。这无异于单方面的能源投降,严重损害美国利益,让俄罗斯、中国和OPEC收益。

布莱斯先生在美国是关注能源问题的活跃人士,也是国会能源议题听证会的常客,文章经常见诸于《纽约时报》、《福布斯》、《时代》这样的媒体,因此他最主要的身份是财经媒体的专栏作家。布莱斯先生一直反对将传统化石能源妖魔化,所以很多激进环保人士拒绝承认他是能源专家,怀疑他背后是否有利益集团支持。

布莱斯先生用了一系列反问排比句结束其听证陈词,非常具有鼓动性:

昂贵的能源是穷人的公敌。国会里谁能为穷人站出来?

国会里谁为我们电网的可负担、韧性和可靠性站出来?

能源人道主义究竟在哪里?

能源独立悖论

看完美国参议院能源与自然资源委员会关于“国内国际能源价格趋势”听证会的听证要点之后,我们试图简要回应一下几个问题。

美国作为已经实现能源独立的超级大国,为何在这次全球能源价格上涨危机中无法独善其身?

IEA首席经济学家在听证中清楚地阐述了一个观点,即最近能源价格震荡是一个提醒:现代能源系统的深度互联特性,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是能源孤岛。

主席曼钦在开场白中明确指出: 美国国内的能源价格上涨,表明美国不再与全球能源价格绝缘。尤其是美国国内炼油厂持续依靠重质原油进口,使得国内油价受到并不总是考虑美国利益的OPEC+影响。

副主席巴罗索也明确指出:拜登政策将欧洲的能源短缺问题带到美国,使得美国拼命挣得的能源独立地位丧失殆尽。美国开始依赖OPEC与俄罗斯。事实上拜登正请求OPEC与俄罗斯增加石油产量。

这里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1970年代由于中东发生了石油危机,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了美国要实现“能源独立”的概念。半个世纪后的今天,美国不仅实现了石油的自给自足,而且还成为了天然气石油和煤炭的净出口大国,而今天突然发现,能源的自给自足并不等于可以实现“能源独立”。今天的世界经济已经更紧密地关联在一起了,曾经渴望的“能源孤岛”已经不存在了。

美国能源政策是否因此发生深刻改变?

有变化的部分,也有一部分没有变化。有变化的是,美国已经实现了能源的自给自足,美国以其能源低价保持在全球发达国家中的竞争优势(巴罗索)。美国还要在减碳、实现气候控温上发挥其世界的领导者作用。没有变化的是:可负担、可靠、可依赖的能源是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关键原因之一,因此继续维持“三可”以及确保能源价格可控至关重要。继续发挥其对世界能源价格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这些改变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世界能源市场格局有何影响?

委员会主席曼钦和副主席巴罗索两人虽处对立政党,观点其实并无实质性冲突:均强调要保持美国能源的竞性与独立性、认识到能源价格上涨对低收入家庭的经济伤害、以及对潜在的地缘政治影响的警惕。这种认识会对欧佩克+国家和中国等在新能源技术领先和提供新能源所必须的金属资源的国家,被视为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并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三位作证的专家,两位官员均不认为激进的新能源政策是造成这一轮欧洲亚洲天然气电力价格高涨的主要原因,而作家布莱斯先生则持相反的观点,他不认同拜登政府的新能源政策,认为不论在技术或资金支持的层面都是不现实的。他认为“气候正义”与“能源人道”之间的鸿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难以填平的。这意味着拜登的新能源政策很难在国会通过形成法律,如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公布实施,将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就像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议定书行动那样。

在中美竞争态势已经确立的情况下,这些改变对近期急剧增长的中美能源贸易以及两国关系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中美作为主要竞争对手的格局已经基本确定,能源是两国竞争的主要领域,但同时在碳中和与气候变化控制领域又是两国具有巨大合作潜力和必须合作才能实现COP26世界目标的前提。能源转型是减排的主要手段。中国已经替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进口国,而美国则成为快速增长的石油天然气(LNG)出口国,中国是美国所有化石能源最大的买家。

新能源转型需要大量的金属资源和稀土元素,而中国则是这些资源的主要资源国和生产国。一方面为了贸易平衡,美国希望向中国出口更多的油气,另一方面又不希望从中国进口发展新能源所需的金属资源和稀土矿产,担心受到中国的“资源约束”。在这次听证会上,不论是参议员们还是作证的专家们,都清楚地表达了这种矛盾的、担心和忧虑远多于合作的心态。

分享到:

关键字:能源杂志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