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数据库>国际储能项目 返回

电动汽车快速发展,全球对石油的需求会因此下降吗?

作者:陈艳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19-12-07 浏览:

随着各国新能源支持政策的推动以及油耗法规日益趋严,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发展都进入了快车道。

鉴于交通运输业对石油的需求占总体石油需求的一半以上,一些人认为汽车从汽油、柴油动力转变为电动化可能会促使全球对石油的需求温和下滑,并认为每年的石油需求年同比增长都超过100万桶的情况将很快成为历史。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预测到2040年,全球能源总需求将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但随着全球电动汽车的应用增加,石油需求将在2030年趋于平稳,这比原预期提前了10年。那么,随着全球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真的会下降吗?

到2040年全球将有超过3亿辆电动汽车

麦肯锡(McKinsey)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比2017年增长了60%以上,而2019年的销量仍可能会比2018年增长一倍以上。从全球电动汽车市场来看,中国无疑是领跑者。当前中国的电动汽车市场规模是欧美市场的三倍左右,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中国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8.6万辆和98.4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7.9%和50.8%。

尽管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2018年的销量几乎翻了一番,达到36万辆,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特斯拉2018年销售的14万辆Model 3。而欧洲市场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依然喜忧参半,在法国、德国和英国等大型市场,电动汽车的市场占有率不到2%,但是像挪威、冰岛和瑞典这样较小的汽车市场,在补贴政策的支持下继续表现出良好的业绩——电动汽车市场份额分别为40%、17%和7%。

IEA认为,到2040年,全球电动汽车将超过3.3亿辆,将减少每天约400万桶的石油消耗。

全球减少碳排放形势严峻

根据IEA的《2019年世界能源展望》,其以全球30个主要能源消费国为样本,分析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三种情景。

第一种情况是,基于目前的能源政策,到2040年,能源需求将继续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长,虽然,这比目前2.3%的年增长率有所下降,但这仍将导致“与能源有关的碳排放量持续上升”,并给能源安全带来压力。

第二种是将当前各国政府的承诺与政策计划考虑在内,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扩张的影响已超过了削减碳排放的努力,所以能源需求仍将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到2025年,对石油的需求将继续以每天约100万桶的速度增长,但随着燃油乘用车数量的下降和电动汽车总量的增加,石油需求将逐渐减少。据预测,到20世纪20年代末或30年代初,石油需求将仅以每天10万桶的速度增长。

只有在第三种“可持续发展”情景下,即所有国家都遵守2015年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会议上签署的《巴黎协定》,碳排放才会真正下降。IEA的报告还称,这将需要“能源体系各个领域迅速而广泛的变革”,预测在2040年之前,发达经济体的石油使用量会减少50%,发展中经济体减少10%。

然而,国际能源署执行主任法提赫•比罗尔博士(Dr Fatih Birol)表示:“改造全球能源体系没有单一或简单的解决方案,许多技术和燃料可以在经济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但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来自政策制定者的强有力领导,因为政府有最明确的责任采取行动,也有最大的空间塑造未来。”

预测电动汽车对石油需求的影响为时过早

Crystol Energy首席执行官卡罗尔·纳克莱(Carole Nakhle)博士表示,任何预测都应保持谨慎。尽管人们对电动汽车充满热情,但或许人们高估了电动汽车在未来15至20年对原油需求的影响。

值得关注是,当前电动汽车的发展还面临着这些瓶颈:

●第一,充电基础设施仍存在问题;

●第二,补贴政策的逐步取消。例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计划在2020年逐步取消所有补贴,届时电动汽车的普及将面临真正的考验。同时,由于电动汽车的盈亏平衡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实现,电动车制造商将不可避免地感受到经营压力。

●第三,消费者的“里程焦虑”依然存在。根据全球电动汽车的市场表现来看,混合动力车的强劲销量意味着消费者的“里程焦虑”不会很快消失。

总体而言,新兴市场的基础设施担忧、电动车制造商的困境、补贴的潜在影响以及里程焦虑,都可以被视为电动汽车行业的“成长的烦恼”。尽管电动汽车行业已经实现了值得称道的增长,但它们仍然是少数的。假设到2040年全球道路上的电动汽车总数达到3亿辆,这一数字仍远低于2010年内燃机(ICE)汽车销量突破10亿辆的水平。为此,在更广泛的市场不确定性,尤其是基础设施方面的不确定性,得到解决之前,预测电动汽车将直接促使原油需求稳定下降,似乎有些为时过早。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动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