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数据库>国际储能项目 返回

现代汽车的全球氢能战略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高工氢燃料电池 发布时间:2019-10-1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10月7日,现代汽车、斗山燃料电池公司、蔚山技术园宣布签订合约开展关于“氢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的研究。合作签订后,蔚山技术园将为斗山燃料电池公司的PAFC(磷酸燃料电池)和现代汽车的PEMFC(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提供合作专用研发环境及资源进行实用论证。

据悉,本次合作,现代汽车计划利用氢电动汽车开发积累的技术经验,促进发电用燃料电池的分销,以解决当前存在的电力供应不平衡问题,同时,振兴氢能产业。

现代汽车自1998年开始研究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并于在2013年推出将其第一款氢燃料电池汽车途胜。公司2018年推出的氢动力车型Nexo,被称为跨界多用途车,该车储氢装置是由三个同一型号的储氢罐组成,每个储氢罐在70Mpa压力(国际标准)下可装2公斤左右的氢气,5分钟加满氢气,NEDC续航可达866公里。

Nexo推出后,现代汽车希望2019年在全球范围内卖出1500辆。而实际情况是,这款车仅在韩国市场就已经拥有5500个订单,产品供不应求。为了满足超预期的市场需求,现代汽车近期决定将燃料电池车的产能提高至40000辆/年。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40000辆的年产能相比燃油车甚至其它类型的新能源车而言仍然体量较小,但这至少意味着燃料电池车的商业化是可行的。

为加速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进程,现代汽车近年来持续发力。

此前,在第四届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上,现代汽车集团燃料电池事业室室长朴舜贊发表演讲透露,公司已和奥迪建立了《专利交叉许可协议》,另外,现代汽车还计划从2019年到20125年陆续向瑞士以及其他欧洲国家交付1600辆燃料电池重型卡车。

公司发布的中长期氢能及氢燃料电池车(FCEV)蓝图——“FCEV愿景2030”中提出,目标是2030年之前实现年生产70万套燃料电池系统的目标,其中50万套将供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使用;协同120多家供应商向研发(R&D)和配套设施扩建领域投入约7.6万亿韩元;开拓新业务,向汽车、无人机、船舶、轨道车辆、叉车和发电机制造商供应燃料电池系统;在交通运输行业以外的领域扩大其在氢能技术方面的领导力。

为了早日实现以上目标,现代汽车依托韩国政府的支持,在加氢站设施上大肆布局,以促进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普及。

2018年9月,现代汽车和韩国釜山市政府签署了共同合作谅解备忘录(MOU)。谅解备忘录提到,现代2018年底之前会在釜山部署一个加氢站。釜山市政府则承诺提供积极的行政支持,将在2019年发起购买氢电动汽车的预算支持,以推广全型号的氢电动汽车。通过逐步扩大氢基础设施和氢电动汽车的供应,将逐步部署1000辆氢电动汽车,并加大对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购买补贴。

2019年2月11日,韩国国会宣布允许现代汽车公司在国会大楼里建一座氢燃料电池车的加氢站、在首尔南部建设两座充氢站。国会大楼的加氢站完工后可以每天为超过50辆氢燃料电池车提供能源。首尔的加氢站可以不仅为驾驶氢燃料电池车的司机们提供方便,还为了减轻公众对于加氢站安全问题的担忧。

为打开国际市场,现代汽车广交实力强劲的盟友。

2019年9月,公司与拥有先进电动动力总成技术的美国康明斯公司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MOU),两家公司将共同研究电动及燃料电池动力总成的开发和市场化机遇。双方最初研发的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将会搭载在现代汽车的部分车型上,以及北美的OEM所生产的车型上,这些车型将会率先投放到北美市场。

同年6月,现代汽车与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沙特阿美签署关于氢相关业务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强强联合开发氢能领域。

5月,现代汽车联合起亚汽车向位于克罗地亚的电动超级跑车制造商Rimac Automobili投资8000万欧元(约合9000万美元),联合研发燃料电池车。

4月,现代汽车与在瑞士生产和供应可再生氢能源的公司H2 Energy签署合作协议书,双方合资成立一家名为Hyundai Hydrogen Mobility的企业。该企业的成立,将促使现代汽车从2019年到20125年陆续向瑞士以及其他欧洲国家交付1600辆燃料电池重型卡车。

此外,该合资企业还将把这批燃料电池卡车中大部分租赁给H2 Mobility Switzerland协会。据悉,该协会由主要的加油站运营商、物流公司、运输公司和其他促进瑞士氢能发展的其他行业参与者组成。

现代汽车执行副总裁李仁哲(Lee In-cheol)表示:“通过Hyundai Hydrogen Mobility,现代汽车预计将从瑞士开始,顺利进入欧洲燃料电池卡车市场。除了欧洲市场,我们还将进军其他国家的环保商用车市场。”

分享到:

关键字:氢能 燃料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