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数据库>国际储能项目 返回

Q1交付6.3万辆降3成,特斯拉全年40万辆靠谱吗?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高工电动车 发布时间:2019-04-07 浏览:

美国当地时间4月3日,特斯拉公布2019年Q1的销售报告,Q1全球交付汽车总数约为6.3万辆,同比2018年Q1增长110%,但环比2018年Q4下降了31%。据了解,特斯拉上一次销售额下降要追溯到2017年第二季度,在Model 3投入生产之前。

其中,特斯拉Model 3交付了50900辆(低于分析师预估的5.175万辆),Model S和Model X共交付了12100辆。

产能方面,Q1大约生产了77100辆新车,环比2018年Q4产量86555辆下降10.9%,其中Model 3生产了62950辆,环比上一季度61394辆增长了1556辆;Model S和Model X总共生产了12100辆。

Q1交付虽然受挫,但欧洲和中国市场的提供巨大机遇(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而欧洲的电动汽车销售额通常与美国相当)。特斯拉今年2月正式向欧洲和中国交付Model 3,并在德国等多国畅销特斯拉3月整体销量增加5倍至2367辆,Model 3的销量更直追保时捷。为此,特斯拉信心不减,重申2019年的全年交付目标未36万辆至40万辆。

欧洲和中国的交付量大幅增加,有时超过此前交付峰值水平的5倍,但也遇到了更多挑战。受物流运输、国际海关等因素影响,截至3月21日(离Q1结束仅剩10天),特斯拉只交付了整个季度国际上一半的订单,意味着大量车辆交付将转移到Q2。特斯拉表示,Q1结束时,大约有10600辆汽车还在运向全球客户的邮轮上。

如特斯拉3月在中国交付时遇到的尴尬。3月6日,中国海关在进口汽车检验过程中,发现Model 3存在警告标识无中文标注、整车铭牌缺失或标注错误等问题,并约谈特斯拉。其反应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是,车辆生产时标签打印子系统逻辑设置错误、生产物料表配置错误、生产线人工操作失误等,涉及近期陆续到港的4678辆Model 3。直到3月15日前后,问题车辆才被放行。

此外,2019年1月1日期,特斯拉在美国联邦的税收抵免由2018年的7500美元减半至3750美元,因此其在美国市场的需求或下降。特斯拉也回应表示,Model 3是北美最畅销的中型高档轿车,销量较二名高出了60%,Model 3在北美的库存量非常低,在Q1末达到约两周的供应量,行业平均值为2-3个月。

特斯拉试图大幅改变其零售战略降低成本,并宣布出售期待已久的价值3.5万美元的基础版Model 3,并正准备为其推出租赁产品。今年2月特斯拉宣布关闭大部分商店,节约成本并宣布大部分车型的降价幅度约为6%。但十天后马上反悔,又表示只会关闭约10%的商店,并在随后再次将价格提高约3%。

交付量低于预期,加上若干定价调整,特斯拉预计Q1净收入或出现亏损,不过特斯拉乐观的表示,这并不影响,在本季度结束时手头有足够的现金。特斯拉CEO马斯克表示,“鉴于第一季度发生了很多事情,将汽车运往中国和欧洲面临很多挑战,我们预计Q1不会盈利。但Q2的盈利还是很可能实现。”

截止2018年底,特斯拉拥有37亿美元的现金和其他流动性储备。但3月又不得不偿还一笔9.2亿美元可转换债券,预计今年的现金流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特斯拉3月14日宣布推出跨界车型Model Y后,立即开始接受2500美元的定金,而这款车型预计要到2020年秋季才会发货,并同时进行了多轮裁员,引发了人们对特斯拉现金状况的担忧。

特斯拉CEO马斯克强调,削减生产成本是特斯拉面临的最大任务。“让我们的电动车相对传统汽车厂商的产品更有竞争力是一个重大的挑战。”马斯克说道,“要实现销售大家都能买得起的电动车的长期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我们和那些传统厂商相比要年轻得多。”

为削减成本提升产能,特斯拉去年宣布在上海建厂,并在今年一月火速开工。上海工厂初步规划周产能为3000辆,有望在2019年底投产,目标在2019年第四季度到2020年第二季度的某个时间点,达到50万辆Model 3产能。

Model 3在中国生产,将免去关税门槛,减少15%的关税,同时还可以降低运输成本,价格有望大幅下降。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曾对外公开表示,Model 3在中国生产价格预计将大幅下降40%以上。

事实上,为加速在华生产进程,特斯拉近一年来的找寻中国供应商,先后与天汽模、三花智控、奥特佳、纳科诺尔、先导智能等中国零部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甚至开始寻找松下以外的动力电池供应商,为中国生产培育属于中国的供应链体系。与此同时,中国上海市政府也在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落户,助力特斯拉国产进程。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