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数据库>国际储能项目 返回

美国的“能源独立”之路

作者:綦宇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19-03-0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长久以来,石油工业被认为是“看天吃饭”的工业品类,长期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能源大国,无一不是凭借着充沛的储量。然而,页岩油革命打破了这一定律,这也是全球石油工业历史上,第一次感受到来自于技术进步带来的冲击。

目光转向北美洲,美国被认为是“页岩油革命”的发源地,而这一革命的发端,最早要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

彼时,米歇尔能源开发公司的创始人乔治·米歇尔相信,可以在页岩中开发原油和天然气。当时,没有人会认为,这个固执的企业家能够成功,因为页岩的本质是矿物泥,根本不可能从中榨出石油和天然气。

后来的故事应该很多人都熟悉,他成功利用水利压裂技术开采出了天然气,而这一技术经历不断的发展,在三十多年后引领了美国的“页岩油革命”,让美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

2010年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解放您的潜力——全球非常规天然气2010年会”上,91岁高龄的乔治·米歇尔被授予了终生成就奖,以表彰他在水利压裂技术上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长久以来,石油工业被认为是“看天吃饭”的工业品类,长期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能源大国,无一不是凭借着充沛的储量。然而,页岩油革命打破了这一定律,这也是全球石油工业历史上,第一次感受到来自于技术进步带来的冲击。

傲慢的欧佩克已经两次低下头颅,和来自外部的产油国一起减产,以应对这一技术带来的价格冲击;美国不仅凭借着页岩油气产量实现能源独立,低廉的生产资料成本还让美国有了底气宣布“制造业回归”。

一直以来,许多分析文章都基于“技术进步”去分析页岩油革命产生的原因,但这还远远不够。“过去12年来,美国的页岩油产量从几乎为0增长至现在的700万桶/日,2018年当年的产能增长是150万桶/日。”标普全球普氏北美分析师Rene Santos告诉记者。

同时,页岩油的国际市场份额从几年前的0增长至目前的7%,和其他品质的石油相比,页岩油属于轻质原油,这让它的每桶利润更高,这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动力。

更为瞩目的是,在公开的统计中,美国页岩油可采储量超过80亿吨,占据全球25%的份额,高于中国的50亿桶;但是,美国的页岩油产量则占据全球超过90%。

这意味着,简单的技术推动加资源禀赋的理论,已经没有办法解释“页岩油革命”的成功。

“和地下的因素(储量)相比,推动美国页岩油的成功更侧重于那些地面上的‘软性’因素。” Rene Santos说。

地面上的因素,首推就是生产技术的领先。上文所述,美国在页岩油气开采技术上的投入,已经超过三十年,技术已经有了很好的积累。此外,在美国活跃着数百家极具创新精神的私营石油公司,这些公司之间的合作、竞争,给美国的页岩油开采带来了许多新鲜事物。

这两项因素带来的结果,就是成熟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大面积应用,“结果就是,探井越打越多,越打越熟练,效率的提高速度非常快。”一位国内页岩油方面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制度方面,美国拥有着非常透明的储量公布、审查和监管制度,每一区块的储量都可以在美国相关网站上查到;同时,生产石油的大部分土地私有,这两项因素的作用下,石油公司的快速进入和退出某个地区没有顾虑且极为便利。

资金方面,美国的金融体系发达,可以为页岩油气开采提供低利率的贷款,而页岩油气开采的资金周期较快,可以和金融体系形成良性循环;同时,财政制度非常有利。

“美国是全球碳氢化合物生产税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即便油价下跌至每桶45美元以下,这些条件也足以支持企业赚钱。” Rene Santos说,“同时,美国拥有比较发达的基础设施,包括管道、公路和码头,原油的流通成本低且更为便利。”

他认为,这些地面上的因素越是有利,页岩油气的开发才得以越成功,而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或者阻碍页岩油气的开发,因此,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动,都会对产量和钻井数产生影响。

也是因此,每一年的钻井成本都在下降,每一年的钻井数都在上升。随着2019年美国新管道的投建,解决了页岩油的出口渠道之后,还将会有比较大幅度的产量上升。

“实际上,美国的成功可以被借鉴到国内,矿权的进入和退出并不一定需要土地私有,只要有相关的制度配套,国内完全可以实现页岩油气方面的快速进步。”一位国内从事页岩油气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中国目前面对的现实问题,是上述的每一个因素都不具备,也是因此,页岩油气的生产在很长一段时间进展缓慢。

然而,美国的脚步不会停止,拥有巨大储量的同时,页岩油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也有很大的扩展空间,尽管其本身的生产递减率较大,但大规模的投入足以抵消递减,实现生产增加。

因此,Rene Santos认为,页岩油革命将在未来的几十年时间里持续,“在未来,随着时间推移或许增长率会降低,但美国页岩油将在未来的全球能源市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说。

分享到:

关键字:能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