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数据库>国际储能项目 返回

日本缘何在前瞻技术领域放大招

作者:陶晓喆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18-09-1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最近,在汽车跨界技术领域,日本政府和汽车制造商的两个动作引起业界关注。一是日本政府力量介入推动飞行汽车发展,二是丰田旗下四家零部件企业联合成立专注自动驾驶的新公司。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日本制造”伴随着本国经济低迷和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而磨掉了锐气。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自动驾驶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汽车科技革命迅速兴起,由此引发汽车制造业不断跨界,开始全面转型升级。德国、美国等汽车发达国家都在加紧部署、加快行动,致力于抢占未来的战略制高点。相比之下,日本在相当长时间里显得比较沉寂。甚至对于自动驾驶,日本政府和企业也曾谨慎观望过。现在看来,这种观望已经结束。

一方面,日本政府在不遗余力地推动本国汽车技术走向前沿。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日本政府最近牵头组织包括Uber和空中客车在内的公司共同开发飞行汽车,计划在未来十年内使飞行汽车在日本投入使用。联盟成员包括波音、NEC、丰田支持的创业公司Cartivator、ANA控股公司、日本航空公司和Yamato控股公司等约20家公司。有消息称,日本经济产业省和运输部计划今年起草飞行汽车发展路线图,并准备在立法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提供便利。显然,日本希望率先为这个新兴行业制定规则,改变航空领域规则大多由欧洲和美国制定的局面。

另一方面,日本汽车企业在明确新的目标后,迅速展开了行动。丰田是领跑者,为了在新一代汽车领域掌握主导权,8月底,丰田旗下的电装、爱信、捷太格特、爱德克斯4家零部件企业宣布成立研发自动驾驶技术的新公司。另外,丰田等整车企业也已启动跨越行业界限的合纵连横。日前,丰田宣布向Uber投资5亿美元,用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此前,丰田曾投资10亿美元建立丰田研究所,专注于自动驾驶汽车和机器人技术。与此同时,丰田还与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高校合作,重新思考汽车的能力。美国《麻省理工技术评论》曾经这样评价:“丰田对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的态度发生了U型大掉头。”

其他日本车企在汽车前瞻技术领域也动作频频。最近外媒称本田与Waymo的合作谈判可能快要达成,早在Waymo的办公区仍设在谷歌公司内部时,本田就与其进行了接触。日产计划2022年之前,将搭载自动驾驶技术的车型增加至20款。

除了汽车巨头,投资嗅觉相当敏锐的日本软银集团今年已向通用旗下的自动驾驶技术公司Cruise注资22.5亿美元,以推进通用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运用。

日本政府同样非常重视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正在推动在公共道路上测试自动驾驶汽车的工作,自动驾驶汽车服务可能会在2020年奥运会期间现身东京。这一战略由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是日本财政和经济政策的一部分,日本政府希望最早在2022年将自动驾驶商业化。

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已经意识到,要想掌握新一代汽车的主导权,凭借现有的汽车制造基础和技术远远不够,必须充分重视自动驾驶汽车。未来汽车业的竞争将围绕数据收集和分析等高级脑力活动展开,自动驾驶技术作为汽车“大脑”的技术将在未来汽车业的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日本各界之所以突然态度坚定地站在以自动驾驶和移动互联等为核心的汽车技术革命前沿,一方面是因为感受到了来自欧美、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同行同业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也是日本自身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自上世纪8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国内经济状况就持续处于疲软状态。今年已是日本央行实行超级量化宽松政策以来的第6个年头,一季度日本GDP增长率为-0.6%,二季度GDP增长1.9%,市场是否能持续复苏仍很难说。

随着量化宽松政策的推行和力度的加大,日本股价和房价高企,而工薪阶层的工资却并未同步上调。这就导致日本国内贫富差距日益拉大,阶级固化、日本年轻人储蓄率低、消费低的趋势并无改观。

另外,人口减少是日本当前或未来要面临的最大难题。有数据显示,日本人口在2017年减少了40.3万人;2017年出生人口只有94.1万人,创1899年建立统计制度以来的最低值,据此趋势推测,到2065年日本总人口可能从现在的1.265亿降至8800万。

自动驾驶汽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于日本来说有着更为实用的意义,就是帮助企业应对老龄化和劳动力减少的问题。驾驶人员短缺、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减少,自动驾驶技术或许能够成为解决上述社会问题的突破口。

如果现在日企还不及时调整商业策略、拥抱技术变革,在全球市场占有优势的日本制造业包括汽车制造业可能会被其他国家反超,日本经济和社会所经历的双重瓶颈期将会持续下去。到那时,想要走出瓶颈期的难度只会更大。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