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储能资本>基金股权 返回

北汽新能源叫板比亚迪底气何在?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发布时间:2014-12-2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虽然时值寒冬,但北汽新能源却准备让新能源汽车行业再升升温。

12月16日,北汽新能源两款新车型上市。其中EV200两款车型的价格为22.69万元、24.69万元(补贴后价格为13.69万元、15.69万元),ES210价格为34.69万元(补贴后价格为25.69万元)。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徐州、南京、杭州在内11个城市的15家北汽新能源授权经销体验店也正式亮相。

“那可不容易啊。”北汽董事长徐和谊在发布会后接受采访时说道,“这不是像找奔驰的经销商,别人追在你屁股后面。这个是我追着人家。很难很难。特别难。”

同时发布的还有北汽新能源“e起轻生活”的品牌主张。据北汽新能源总经理郑刚透露,在发布会之前,他听到了不少反对意见:“新产品上市,就要有上市的样子。”反对者的言下之意是,产品上市要以介绍产品为主,如果同时提出品牌主张,会分散外界对产品的关注度。但郑刚坚持。他认为品牌主张是“中心思想”,“我们最后还是坚持,后面就要看这么做是不是值得”。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北汽新能源)在2014年3月份挂牌成立,被视为北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进入快车道的开始。北汽新能源在身份上是跟北汽股份(1958.HK)并列的北汽集团子公司,北汽集团在北汽新能源的持股比例为60%。而在12月16日发布会后接受采访时,徐和谊也透露了北汽新能源的国内竞争对手是比亚迪[2.85% 资金 研报]。

跟北汽新能源相比,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市场地位似乎更为稳固。比亚迪不仅在资本市场上有股神巴菲特的背书,其纯电动车e6和电动大巴在公交电动化领域也已经耕耘已久。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秦的市场表现更是一枝独秀。虽然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尚未拿到北京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入场券(即无法享受北京的新能源牌照和地方补贴),但凭借在上海等城市的热销,秦在2014年前11个月的全国销量已经超过12000辆,被行业人士评价为“迄今为止中国最拿得出手的新能源汽车”。

相形之下,北汽新能源底气何在?

在12月20日“首届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高峰论坛”上,北汽新能源营销公司总经理张勇称,新能源产业体系不仅仅是制造业,更是服务业。“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并不仅仅是卖一辆车,而是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张勇说。目前北汽正在筹建全国新能源汽车客户服务中心,该中心在2015年上半年成立。北汽还成立了充电事业部,2015年将正式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充电设施建设。相应地,营销公司的角色也会向服务公司转变。

在资产组合上,北汽新能源会倾向于轻资产运作模式,公司自身会更强调研发、营销和品牌,生产制造可以选择北汽集团内部的工厂进行代工。

跟比亚迪一直秉承的垂直整合思路相比,北汽新能源则在资源整合和开放合作方面不遗余力。

举例来说,目前北汽新能源跟韩国SK集团合作的三元锂电池项目已经投产。跟德国西门子在电驱动系统领域的合资公司也已经成立,工厂和产能规划正在推进。在产业链下游,北汽新能源跟经销商庞大集团[0.31% 资金 研报]成立一家京津冀地区的合资公司,拓展该地区的营销和服务业务。在分时租赁领域,也跟富士康成立了合资公司。

在合作方面,更受关注的是北汽集团对美国硅谷一家名为Atieva的电动车设计公司的投资。北汽集团在2014年2月宣布收购Atieva25.02%的股份。收购完成后,北汽将成为Atieva的第一大股东。公开资料显示,Atieva公司是由Tesla的创始董事之一谢家鹏创建。此次收购也被视为北汽新能源创立中国新能源高端车品牌的一次努力。有意思的是,另一家中国公司乐视也是Atieva的股东,这让乐视在宣布自己造车计划的同时,看上去又多了一重身份——北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盟友。

张勇透露,北汽新能源未来计划设立一个新的高端车品牌,“也许是特斯拉这种档次的车”,并准备在常州建设一个高端车的生产基地。

“北汽干新能源汽车,是真干。可不是说比划一下,或者作秀。”徐和谊说。在他看来,新能源汽车是产业升级的机会,是中国自主品牌唯一的契机。

理想虽然丰满,但起步期的北汽新能源仍旧有不小提升空间。“今年交车很有限。”张勇说。虽然北汽新能源3月份成立时,对外宣布2014年实现两万辆的目标,但到12月底,接到的订单是7000辆左右。

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在郑刚看来,2015年,所有中国的电动汽车企业都将面临重大挑战。“因为小批量的示范运营跟大批量的市场化运营之间,远不是数量的累加,考验的是一个企业的整体体系能力。”郑刚说。他自己也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哪一天政府补贴退出了,企业该如何活下去?

这也是摆在所有新能源汽车企业面前的共同难题。

分享到:

关键字:北汽新能源 比亚迪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