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数据库>国际储能项目 返回

巴黎气候协议“修筑”:仍需雄心和妥协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15-11-1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11月30日至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UNFCCC CoP21)将于巴黎举行。此次会议被称为全球环境治理史上最重要的会议,旨在达成一份新的应对气候变化协议。

在经历2009年的哥本哈根“滑铁卢”事件后,巴黎将给世界领导人另一次机会。为确保巴黎气候大会的成功,196个国家已经在2015年进行了4次正式谈判,法国还召集了一次非正式会议(Pre-CoP),为巴黎气候大会进行热身。

数位国际气候谈判观察者和官员认为,巴黎气候大会的焦点将落在资金、集体减排的长期目标、损失与损害,以及全球如何对行动进行“盘点”(global stocktaking)等议题。此外,作为第一排放大国的中国,在哥本哈根至巴黎的6年时间里,通过践行低碳发展和运用气候外交逐步释放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国际影响力。

就在巴黎大会召开的前期,巴黎在11月13日遭受恐怖袭击,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11月17日报道,巴黎气候大会将如期进行,来自120多个国家的领袖将如期参加会议,但出于安全考虑,一些由民众共同参与的庆祝活动被取消,这包括取消在巴黎和外省的大约200项活动。

袭击事件可能会改变欧洲政治文化气候,而巴黎气候大会注定要影响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

特约记者 赵川 海牙、巴黎报道

导读

即将召开的巴黎气候大会具体焦点将会集中在资金、集体减排的长期目标、损失与损害,以及全球如何对行动进行“盘点”(global stocktaking)等议题。然而,聚焦在巴黎协议的问题不在于是否能够达成协议,而是在于达成的这份协议能否确保有足够的资源和目标或是一条路径保证实现2摄氏度的目标。

法国时间11月13日晚,一场骇人听闻的恐怖袭击打破了巴黎平静的夜晚。悲伤、恐惧,和勇敢穿插在这座浪漫之都。

而在11天后,应对另一个全球挑战的大会将在这里如期举行。

这次会议的官方名称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一次缔约方会议(UNFCCC CoP21)。

11月30-12月11日,或将有至少117个国家元首和196个国家的代表将在巴黎郊外召开这次被称为全球环境治理历史上最重要的会议,旨在达成一份新的应对气候变化协议。

如果能够达成这个协议,各国将进一步迈向更为清洁和安全的世界。

6年前,溃败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对国家能否有能力治理气候变化打上了问号。

如果这次会议继续失败,人类生存与2摄氏度的气候“安全阀”之间的距离将再次被拉进。

全球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这将会给人类文明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包括由海平面上升而引起的城市淹没。更多政治学家认为它也将给世界各地带来更多不稳定的影响,包括由气候变化引发的战争以及“气候难民”。

为确保巴黎气候大会的成功,196个国家已经在2015年进行了4次正式的谈判。法国外交官也正在利用其政治资源开始准备此次气候大会。

11月8日-11日,法国又召集了一次非正式会议(Pre-CoP,称为预备会),旨在为巴黎气候大会正式开始前进行热身。

虽然UNFCCC执行秘书Christiana Figueres在会后用“最富有成效”(most productive)评价了此次会议,但现实情况则是技术性的谈判进展仍然相当缓慢。

当把镜头从谈判桌上拉远时,太多的“催化剂”在离开哥本哈根谈判大会后的六年时间里悄然产生。

而这些“催化剂”是否有足够的威力使得政治家们在12月11日晚上向地球母亲交出一张答卷?

巴黎气候大会已经开始倒计时, 国际气象组织(WMO)不厌其烦地发出提醒:温室气体浓度再次创造新记录。

为数不多的机会

经过6年时间,巴黎将给世界领导人另一次机会,共同治理被视为21世纪最大挑战——气候变化。

包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的全球或将有至少117位国家元首将出席巴黎气候大会。正如法国外长法比尤斯所讲,最高领导人的参与“将产生政治动力,促进最终协议的达成”。

显然,有了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经验,拥有更多国际政治资本的法国非常有序的准备了这次大会,对会议流程进程进行了精心安排(见本报2015年11月3日报道)。

除了气候谈判进程本身,从哥本哈根到巴黎,许多变化在气候领域产生。

从2014年中美气候联合声明以来,主要大国之间不断发布有关巴黎气候大会的双边声明。主要国家对巴黎气候大会的立场逐步阐述,这使得各方都非常清楚对方的立场和底线。

“大家现在都知根知底,都有空间去改变立场。”国际环境组织绿色和平中国气候政策顾问李硕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而且各国都明确表示需要一个巴黎协议。

6年前在哥本哈根,被视为人类遏制全球变暖行动“最后一次机会”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只达成了一个无约束力协议。

与六年前相比,各国在气候变化议题上也拥有了越来越趋同的共识。特别是中美双方在气候变化议题上突破性进展。尽管在部分议题上双方仍有冲突,中美两国也终究历史性地终于打破了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僵局。

另外,商业界以及金融界对“碳定价”也显得更加了解和支持,特别是来自国际经济治理的两大机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都发起项目支持“碳定价”,转变世界经济发展路径。

再次,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来,全球可再生能源设备价格和发电成本也不断大幅下降。比如,太阳能光伏板的价格下降了75%。

更为重要的是联合国气候治理路径也发生了转变。由有上而下的模式转变为了自下而上的模式,这使得更多国家愿意接受这样更为灵活的气候贡献。目前超过146个国家已经公布了其自主减排计划(INDCs),其中包括了所有发达国家和20国集团成员国家(G20)。

用霍普金斯大学外交政策研究所执行主任、中国项目副主任Carla Freeman的话来说,这将使得“地方能力最大化”。

而所有的变化都为巴黎协议的达成带来了机会与动力。

巴黎会议的焦点

当然,这些变化也并不意味着巴黎大会的成功已近在眼前。

跟踪气候变化谈判的一位官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巴黎气候大会仍可能有一些意外因素。

在2015年一年的时间里,各国通过4次谈判,使其能在巴黎勒布尔歇(Le Bourget)会场的谈判桌上拿出一份相对可操作的谈判文案。

但是这份文案中几乎每一个条款都拥有多种选择或是整段都被括号圈住,文中大约有1500个括号。这在国际谈判中意味着各国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括号越多,表明分歧越大。

即将作为巴黎气候大会主席法比尤斯已经开始要求各国外交官在部长级别的磋商开始之前(11月5日),必须将新的草案文本放在其办公桌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数位国际气候谈判观察者和官员,本次大会具体焦点将会集中在资金、集体减排的长期目标、损失与损害,以及全球如何对行动进行“盘点”(global stocktaking)等议题。

其一,2摄氏度目标是各国已经达成的政治共识。除了各国各自的气候贡献之外,集体减排的长期目标则可以理解为使得实现2摄氏度目标可操作化。这是一个中长期方向性的目标。

国家发改委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副主任柴麒敏以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交官表示,这个问题将会非常棘手。

虽然各方同意致力于全球经济的低碳转型,但是对中长期目标的具体表述存在极大的争议。

其二,资金问题包含了2020年以前的资金如何实现,以及对2020年后的资金又将如何安排。发展中国家要求在1000亿美元的基础上,2020年之后继续加大帮助力度。

此议题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极度缺乏互相信任。

比如,总部位于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0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资金由2013年的522亿美元上升至2014年的618亿美元。而这份报告却遭到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质疑。

对于2020年后的资金问题。在“热身会”的一个部长级工作小组也就此问题进行了讨论。荷兰驻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团团长Ivo de Zwaan说道,“这一切都关于信任。”

事实上,这一切根源都是没有统一的方法学对资金进行统计。如果没有统一方法学,即便发达国家各自把资金泡泡吹再大,气候资金仍将是一笔糊涂账。

第三,一个审评或是 “盘点”(stocktaking)机制。由于巴黎气候协议建立在各国自主贡献的基础上,这就在更大程度上存在搭便车(free ride)的风险。

为了实现全球共同目标,“一些工具或是条件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但是不限于透明度、规则、战略、协调机制以及资源。”Carla Freeman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建立任何全球性协议必须帮助提供这些内容,仍然迫使集体行动。

用国际能源署的话来说就是形成所谓的“齿轮”机制,确保各方在未来逐渐增强气候承诺。

从巴黎刚刚举行的“热身会”来看,越来越多的缔约方开始支持5年一次的评审机制。

第四,损失与损害机制。这一机制属于最不发达国家以及受气候变化影响最脆弱的国家最为关注的话题。在2013年华沙气候大会上,各缔约方已经同意设立损失与损害机制。

事实上,巴黎气候大会的成功需要各方政治层面的让步。

“除非我们够雄心勃勃和寻找妥协点,巴黎大会将不会成功。”即将作为巴黎气候大会主席的法比尤斯也不断寻找各种机会寻找妥协点。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此前接受中国网采访时也表示,“我们也准备在谈判的各个要素、各个重要问题的时候采取灵活的态度,最后要找到一个不能让大家都满意,但是都能接受的结果。”

然而,聚焦在巴黎协议的问题不在于是否能够达成协议,而是在于达成的这份协议能否确保有足够的资源和目标或是一条路径保证实现2摄氏度的目标。

而此前UNFCCC的评估报告显示已有的国家自主贡献仅能使全球升温到2100年控制在2.7摄氏度。

“从环境的角度讲,如果巴黎大会成果依然存在风险。但是我们不能预先判断巴黎大会的成果。”李硕表示。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巴黎仅仅是全球气候治理另一个新的开端。

商业界需要更加明确的信号

这个开端需要的是更广泛的参与。因为,出自政治家之手的气候行动始终离不开商业界的参与。

“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商业界的行动对其进行落地”,跟踪气候变化谈判超过10年的普华永道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服务部总监张鉴钧(Allan Zhang)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越来越多的公司也开始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大趋势。

普华永道通过分析各国制定的气候减排行动,总结了巴黎气候协议对于商业界的影响: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将继续加大、天然气和核能的投资将继续加大以及金融服务业将再撬动清洁能源和绿色技术发展上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主要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早已经开始争夺清洁能源领域。

巴黎气候大会之后,张鉴钧认为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将不得不面临进一步的转型,这也是一个发现新商业机会的好时机。

发改委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主任李俊峰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巴黎气候大会对企业发出的“一个信号就是发展转型,对他们的影响就是不转型就会被历史淘汰”。

不过,推动整体经济迈向“去碳化”,政府还需要不断加强机制和制度的建设,比如“碳定价”机制的建设。

虽然,全球统一碳定价并不会在短期内出现。但是约有40个国家和23个城市、州省或地区实行了碳定价。

中国也明确提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将于2017年启动,将覆盖钢铁、电力、有色、化工、建材、造纸等重点工业行业。

目前,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重庆、广东和湖北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已运行两年,在立法建设、规则制定、交易运营等方面为全国碳市建设累积了宝贵经验。2016年是试点向全国碳市过渡、非试点地区准备融入全国碳市的关键之年。

“无论是机制建设,还是法律框架,规则越清楚,对于公司来说越直接方便。”张鉴钧表示。

分享到:

关键字:气候协议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