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本月初,在德国柏林DRIVE 展厅,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成员、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海兹曼与上汽集团总裁陈志鑫就双方在中国进一步合作发展新能源汽车签署协议。大众由此开启进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大门。海兹曼表示,未来四年,大众汽车集团将有超过15款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本土化生产,其中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型。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风生水起,尽管整体产销量还不能和传统汽车相比,但是增速远超传统市场。在今年以前,大众等德国企业,很少在中国市场真正“露一手”,一般是引进一两款进口新能源汽车树立品牌形象。反倒自主品牌企业,纷纷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希望借此抢占这一市场先机。
但是,一拨儿接一拨儿的电动汽车利好政策与电动汽车个人消费市场的爆发,让对市场本就具备敏锐嗅觉的德国车企坐不住了,在今年纷纷推出新能源汽车的国产计划。对于这种行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侯深福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在技术、成本和品牌几个方面,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正在加大。如果不能迅速提高自己,未来新能源汽车恐怕也会重蹈传统汽车的覆辙。
■大众、宝马竞相国产
据了解,根据协议,大众汽车与上汽集团将投资65亿元人民币,共同对上海大众汽车安亭生产基地进行升级改造,生产新能源汽车。根据计划,上海大众汽车将于2016年在安亭生产基地生产大众汽车全新C级车型;四年内,安亭工厂将生产基于畅销车型朗逸研发的纯电动汽车,这也将是该生产基地投产的第一款纯电动车型。
实际上,同为德国汽车公司的宝马汽车也觊觎着巨大的中国市场。去年,宝马汽车向国内引进i3和i8两款新能源汽车,并在今年初率先国产了530Le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从上海车展上了解到,全新国产宝马X5 xDrive 40e插电式混动车型将于今年三季度上市,宝马3系插电式混动版将于2016年上市,同期还将推出宝马2系 Active Tourer 插电式混动版。
同作为ABB的一位成员,奔驰在华新能源政策比较低调。尽管相对不为人注意,但是奔驰在新能源汽车本土化的道路并不落后,2014年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就表示将要引入奔驰新能源汽车国产。现在,北京奔驰已经生产E 400L Hybrid车型。近日,戴姆勒集团 CEO 蔡澈表示:“2016年全新一代奔驰E级即将在中国投产,该系列国产车型中将会新增插电式混动车型,并同期推出。”
■“洋挑战”短期影响不大
纵观德国车企欲将新能源汽车本土化的产品,不难看出,普遍都比较“高大上”。其中,以最便宜的大众e-Up为例,车身尺寸和奇瑞eQ大小差不多,但是售价却高达26.88万元(奇瑞eQ在不享受补贴情况下售价为15.99万元)。未来本土化之后,假定成本能够下降,预计也在20万元左右,短期对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冲击并不会很大。
这些德国车企在发动机、变速器上的技术优势,他们更趋向研发生产混动车型。未来宝马、奔驰、奥迪几乎所有在华国产的新能源汽车均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只有大众汽车的 e-Up、e-Golf为纯电动汽车。以今年4月份国内新能源车型销量排行榜为例,前十名分别是比亚迪秦、众泰E20、比亚迪e6、北汽E系、奇瑞QQEV、和悦IEV、上汽荣威550、eQ电动车、腾势电动车和吉利康迪熊猫。上榜车型绝大部分是自主品牌的纯电动车型,可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自主品牌目前还占据绝对的主动权。“但是有一点必须要警惕。”侯深福向记者表示,“这些国外的汽车企业,尤其是德国车企在中国有比较高的品牌号召力,同时因为他们技术比较领先,产业集中度高,新能源汽车未来国产之后,成本控制上有一定的优势。虽然短期的影响不大,但是自主品牌车企还是应该尽快树立品牌形象,提高产品技术水平,拉近与这些企业的差距。”
■外资品牌国产化有积极意义
在德国车企计划将新能源汽车本土化之前,很多跨国车企都向中国引进新能源汽车,如日产聆风、通用沃蓝达电动车等先后以进口身份在华上市。但由于这些进口车型不享受我国政府的新能源汽车补贴,在华总体销量都很小。在德国车企本土化新能源汽车之后,对他们的产品能否享受国家补贴,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侯深福表示,之前以进口身份进入国内市场的外国新能源汽车,如果不给国家补贴,尚有理由。现在这些产品本土化,零部件采购、生产组装等都在国内完成,如果还不给国家补贴,就有些难以说通。他表示,不能因为这些产品面向的客户群体资金充裕或者其他非市场因素,就免除国家补贴,“新能源补贴一定要一视同仁,不能动用非市场手段厚此薄彼。”侯深福说。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科技部原秘书长石定寰表示,中国汽车产业在30年前还什么都没有。那时开始与国外企业合资,我们逐渐有了汽车生产流水线、生产管理方法、营销模式等诸多先进的技术与方法。现在,外资品牌开始逐渐国产新能源汽车,开始导入一些先进的生产方式,我国的汽车产业还是能够受益的,但是要在学习中创新,摒弃“坐等要”的方式。
同时,侯深福向记者表示,合资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诉求无可厚非,合资企业里的中方代表没有理由也不可能反对产品本土化。长期看来,这些合资车企引进国外新能源汽车,有利于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完善,也激励国内自主车企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的力度。“优秀的企业绝对是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挖掘自己的潜力,激发自己的活力,都需要市场竞争。”侯深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