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数据库>国际储能项目 返回

奥巴马重气候轻能源让人很受伤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15-02-1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国情咨文演讲中只是简要地提及了一下能源。他把更多时间花在列举美国所面临的挑战和迈出的实质性步伐,这些都是为了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1月20日,奥巴马在美国众议院大厅慷慨激昂地演讲中说: “今晚,美国经过一年的突飞猛进,我们的经济增长迅速,就业增长速度是自1999年以来最快的。同时,失业率也降低到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更多的孩子从学校毕业找到工作,更多的人得到了保险的保障。与30年前相比,我们摆脱了对海外石油的依赖。”

几分钟之后,他补充道:“我们相信可以降低我们对海外石油的依赖,保护我们的地球。如今,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国,风力发电量也居世界前列。每3个星期,我们就有相当于2008年全年的太阳能发电能力上网运行。由于油价的下跌和燃油效率标准的提高,普通家庭每年在燃料上的支出可以节省大约750美元。”

然后,奥巴马又说:“21世纪的企业需要21世纪的基础设施——现代化的港口、坚固的桥梁、快速的列车、高速的互联网。民主党和共和党在这方面曾经目标一致。因此,我们不要把目光仅仅局限在一条输油管道上。我们应该联手批准一项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这能提供比建一条管道每年多30倍以上的就业岗位,让我们在未来几十年有更好的发展基础。”

听到这里,我们都能体会出奥巴马仿佛是在回避什么。这种刻意忽视令油气行业协会的领袖们感到愤慨。

美国石油学会主席杰克·杰拉德表示:“美国的能源复兴极大地支撑了我们的经济,而且也在帮助总统实现他的很多政治目标。但是他的演讲对整件事提都不提。”

杰拉德指出:“由于我们的油气复兴,美国现在是全球能源领域的超级大国了,但是这一发展基本上不关联邦政府什么事儿。事实上在联邦政府拥有的土地上受政府管控的产业发展一直受阻,去年政府从租约中获得的收益也下降了10多亿美元。”

美国海洋产业协会主席兰德尔·卢斯也指出,美国的油气供应增长是发生在各州和私人拥有的土地上,而非发生在联邦政府的土地上。

卢斯毫不客气地表示:“总统有一点当然是对的——能源成本和天然气价格较低,让美国家庭和小型企业松了一口气,对经济恢复也有益。但是,增长的油气供应和低廉的能源成本与政府的能源政策没有关系,后者不是前者的原因。”

此外,美国州际天然气协会主席唐纳德·桑塔直言:“尽管奥巴马承认了天然气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但我们必须扩建美国的能源基础设施,保证现有的成功能持续下去,为此我们要设法简化管线报批程序,建设更多的管道,同时也要保护土地所有者,保护自然环境。”

再来听听奥巴马的演讲,当他开始阐述美国面临的挑战时,他说遏制全球气候变化是最严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奥巴马坚定地说:“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都说人类的活动正在改变全球气候,如果我们不采取有效措施,未来我们将看到海平面持续上升,持续的高温热浪,严重的干旱和洪水,严重的失序将导致全球大规模人口迁徙、冲突和饥荒。五角大楼称气候变化已经对我国的安全形成直接威胁。我们需要认真应对。”

总统说这就是为什么他的政府过去6年中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关注比以往都多。他强调:“我们从能源生产的方式到能源消费的方式都下了力气。正因如此,我们拿出的公共用地和水资源比历史上任何一届政府都多。正因如此,我也不会允许本届国会开历史倒车,威胁子孙后代的生存。”

这之后,奥巴马演讲的主旨都围绕着美国经济应当为每一位参与者创造更多的收入和机会,而不是只让一小部分人富得流油。

杰拉德建议:“总统可以通过推动油气的长期复兴来缩小收入差距。我们近年来增加的产量创造了数百万工作岗位,2012年为每个美国家庭平均省下1200美元,而且我们的平均薪酬比最低工资高七倍。”

杰拉德还指出,到2025年私营投资者将在美国油气基础设施领域投入超过1万亿美元的资本。“但是,正如Keystone XL管道所遭遇的政治阻碍一样,我们的政府往往是阻挠私人投资的最大障碍。在就业、经济增长、美国竞争力等方面,政府都在挡道。”

卢斯认为,奥巴马和他这一届政府在其后几个月有绝佳的机遇去推动一项真正能够进一步促进美国经济的全方位能源战略,政府应制定一套管理联邦所辖美国外大陆架的5年能源计划。

卢斯表示:“改变当前政策,开放外大陆架的新区域,意味着向真正的全方位能源战略迈出积极的一步,全方位的能源战略应当认识到开发油、气、风能等海上能源资源的机遇。美国海洋产业协会将会敦促总统帮助美国走上这条道路,推出一项为期5年的外大陆架租赁计划,开放更多海洋区域供能源勘探和能源开发。”

(来源:油气周刊网站,文章有删节、标题有改动)

分享到:

关键字:奥巴马 气候变化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