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数据库>国际储能项目 返回

美对华光伏双反 谁比谁更受伤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15-01-2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14年12月17日,美对华光伏产品二次“双反”(反补贴、反倾销)终裁落地,认定我国大陆的输美晶体硅光伏产品倾销幅度为26.71%-165.04%,补贴幅度为27.64%-49.79%;中国台湾地区的输美晶体硅光伏产品倾销幅度为11.45%-27.55%。据《南华早报》网站2015年1月6日报道称,美国商务部国际贸易司在2015年1月2日公布的初步审核报告中称,通过重审2012年对华光伏双反的进口关税,建议将适用于多数中国光伏生产商的反补贴和反倾销关税整体税率由31%降至17.5%。

而几乎同时,2014年12月5日,加拿大边境服务局应加拿大安大略省太阳能生产商抗议,宣布正式启动对来自中国的晶硅光伏组件和层压件产品“反补贴、反倾销”调查。按照加拿大对华光伏企业的“双反”计划,加拿大国际贸易法庭将在2015年2月3日前核实是否来自中国的企业有低价倾销或享受补贴,并将于2015年3月5日进行初步裁决。

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风生水起,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创造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意志银行日前发布了一份报告,乐观预计到2016年美国50个州的太阳能发电将实现平价上网,前提是技术成本更具竞争力。在反对对太阳能组件征税的人看来,美国征收高税,实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将推动太阳能板价格上扬,挫伤消费者转向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尽管短期看,对进口自中国的廉价光伏组件征收高税,可保护进口国本土的光伏生产企业,但从长远来看,这一做法是短视的。最终将对美国欣欣向荣的太阳能行业带来损害,并使相应的工作岗位大幅缩水。美国平价太阳能联盟称:“双反征税是美国整个太阳能行业的一大倒退,将提高太阳能发电价格,牺牲更多的工作岗位。”

很多人认为,与其对生产的光伏产品征收高额的双反税率,倒不如将精力放在更具竞争优势的高附加值服务上,比如安装、设计、工程建设以及运行。这些高附加值的服务才是组成光伏行业就业岗位的大块头。表面看,税收保住了国内的就业岗位,但实则将减少整个光伏产业链的工作岗位。

目前美国太阳能开发商和安装商,比如Vivint、SolarCity、Sungevity和 UGE公司,在可再生能源商业模式创新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公司不仅在北美大幅扩张,而且向全世界输出商业模式。这些快速发展的商业公司创造了数千个服务性工作岗位。而相比之下, 德国光伏组件生产商SolarWorld,牵头建议政府对进口光伏组件开展“双反”调查,但大规模的生产扩张,也不过增加了200个工作岗位。对进口光伏组件征税,也相应地增加了电站建设商和运营商的实际成本,比之不征税,使项目成本增加了5%-25%。出于成本收益考量,电站的建设和运营商或赴他国开展项目,美国将因此而失去建筑工作岗位以及经济收益。

中国在太阳能组件制造领域拥有很强优势,美国太阳能生产商只是一个很小的产业。记者从IHS获悉,在其2014年全球十大光伏组件供应商排名预测中,就有6家中国企业榜上有名——天合光能、英利、阿特斯、晶科、晶澳、昱辉阳光。在贸易保护主义者看来,可能这对美国光伏组件生产商构成威胁,但对世界经济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则是利好,因为可以提供最具成本收益的太阳能电池板,相应的光伏发电的成本变得更亲民,进而也推动了全球气候变化的改善。

美国自2012年开始对华开展光伏“双反”调查,两年多来,中国光伏组件生产商也在积极进行战略转型,欧美市场份额已不再是一支独大。业内分析称,美国、加拿大合起来不足国内企业市场的10%,且份额仍有下将的趋势,对美加的双反,中国企业淡定应对。“目前美中光伏双反进入微妙阶段。”某光伏企业高层告诉记者,“如果最终双反税率确定,影响肯定是有的。”

不过,美加的“双反”效果将大打折扣。据记者了解,不少企业已将目标市场从欧美向国内以及发展中国家转移。“2012年,欧美市场占到了其组件出口的85%以上。”上述人士称,“但现在已经极大地降低了。”随着中国分布式光伏、农业光伏以及光伏扶贫等政策落地,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已将目光对准庞大的国内市场。

此外,不少光伏生产商的业务范畴除了生产组件,也在向光伏电站建设等领域拓展。记者从阿特斯获悉,其苏州生产基地的生产组件大部分是自产自销,“我们拥有自己的EPC团队,建设并运营光伏电站”。根据IHS的统计,有多家光伏生产商在2014年将大量光伏组件用于内部光伏项目,尤其是天合、英利、晶科和晶澳,以努力像阿特斯、FirstSolar和SunPower等公司一样向光伏项目开发转型。

分享到:

关键字:光伏双反 新能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