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数据库>国际储能项目 返回

特斯拉传奇之二:命运之神微微张开的眼睛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Tech2IPO 发布时间:2014-11-2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很显然,艾伯华德将同样的方法带到了创业中。再然后,艾伯华德和堂本宁之间的友情升华到了另外一个阶段,他们之间达成了商业伙伴的关系。他们开始为磁盘驱动的公司做一些咨询顾问的服务,在咖啡店里面琢磨起一些数字移动产品的雏形:最初的手机,掌上电脑,还有笔记本。那个时候他们已经看出数字移动产品已经快要成为趋势了。

电子书是他们的第一桶金

而更为关键的,是电池的容量和效率都在不断提升。堂本宁称其为:“迟缓的摩尔定律”。每十八个月,电池的容量就翻上一番。这让两个人开始思考:他们是不是可以利用电池上的迅猛革命,好好的做一些事情,开一家公司呢?于是一个疑问跳入他们的脑海中:“什么东西从电池技术革命中获益最大呢?”

他们把目光瞄向了电子书。互联网已经开始培养人们在网络上消费的习惯,Amazon 就向人们出售实体书,但是你也可以在网上买一些照片格式的电子书,当时在 9600 波特率的调制解调器的工作下,图片的下载非常流畅。

1997 年的 4 月 15 日,这两个人创建了 NuvoMedia 公司,从事 Rocket Book 电子书的营销工作。在 1998 年年末,业务正式开始。1998 年的短短两个假期时间,他们一共卖出去 20,000 台电子书。2000 年,他们预感到公司即将走向陌路,于是把公司爽快的卖给了当时的 Gemstar—TV Guide,获得了 1 亿 8 千 7 百万元。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艾伯华德离婚了。

他在接受 Business Insider 采访时表示:“我当时一直在考虑该做点儿普通人应该做的事儿,比如买一辆运动型的轿车,但是他还不想买加油的车,跑十八英里就得去加油站。当时还处于中东战争时期,感觉油价还会飙升,另外关于温室效应的争论甚嚣尘上,大家都开始注重环保……难道就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吗??难道内燃机就是汽车唯一的选择吗?”

电能发动汽车吗?

正是因为被这样的思考所打动,他开始自己动手查阅资料,选择轿车能源提供的最佳方案,列了一张表格,上面列着他所能想得到的各种能源,有氢燃料、有各种比例混搭的汽油和煤油混合物、有天然气、还有不同型号的电池。他在计算如果汽车行驶一英里所耗费的能源各自都是多少?最后的结果很让人吃惊。

第一点:氢燃料的表现非常糟糕。它的能耗比率跟煤气是一个水平;第二点:电池的表现是中上水平。于是他开始考虑接触一下电动力轿车爱好者的社群,还加入到电动车的制造商 AC Propulsion 公司里。当时加利福尼亚州政府作出零排放的行政性约束,而该公司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他提供了相当多的技术指导。最终,命名为“tzero”的电动车终于诞生。

艾伯华德驾驶着它的时候,感受着因速度而带来的微妙的时空扭曲感,隐约觉得这辆车就代表着汽车业的未来。它的加速性能堪比兰博基尼,也证明了电动车并非一定是缓慢行驶的。当然,你肯定不能在雨天开它,因为雨水会渗漏进车导致短路等故障的发生。除了这一点之外,这辆车所拥有的各种优秀特点都足以在电力驱动轿车的领域独占鳌头。

在最初的 Tesla 的商业计划书中,公司汽车开发项目的副总裁伊恩·莱特(Ian Wright)这么评论 tzero 的动力:

“当我第一次开上 AC Propulsion tzero,当车子在加速过程中你会震惊于车的动力持续澎湃向前,这让人觉得这是一辆赛车,车子只是不停的冲锋向前,全速驶向 100 英里每小时!第二个让我吃惊的地方在于无论我什么时候想要刹车,刹车就能立即的终结掉速度,干脆利落,根本不用想着降档。动力控制方面已经做到极致的简单,流畅,自然,就像基本的方向盘操作一样。第三点:每次我跑完一圈,当我缓缓的泊车入位的时候,我都吃惊于车辆的速度变化是如此的平缓、精准且易于操作。毕竟,我刚刚是在以 100 英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的啊,档位都没换过!压根不需要离合器!这是怎么办到的?可这就是活生生的现实。”

见证了 tzero 的神奇后,艾伯华德决定投资于 AC Propulsion,希望能够搞一辆相同性能的车。他当时的想法是:通过凭借他的个人才华以及 AC Propulsion 的技术力量,他们可以联手制造出面向市场的电动车,而非什么汽车发烧友小圈子里面搞出来的玩具。但是很快他就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有多么天真。他的雄心壮志无法与这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于是,他开始考虑自己创办一家公司。

也许很多人都在疑惑:既然电动车的动力是如此的强劲,那为什么汽车工业里面就没人看到这一点并加以利用吗?

其实不然,其中有一些颇有远见的年轻人都曾这么考虑过,然而却与机会失之交臂。通用公司曾经就是其中之一。华盛顿邮报曾就报道过它投了将近十几亿美金来开发它,并且取名为 EV-1。它也曾经是 2006 所拍的纪录片《说杀死了电力车》中的主角之一。可问题是,这辆名叫 EV-1 的车,都没开出自己的厂区。通用公司就曾表示:除了环保主义卫士和追逐科技的狂热粉丝之外,普通人没有办法成为它的客户。通用公司的发言人大卫·巴斯慕斯(Dave Barthmuss)接受邮报采访时这么说道:“这辆特别的车子当然会给人无限的激情和遐想,但就在当时仅仅因为没有那么多人接受它,以至于通用公司无法将其作为长期开发的重点来维持下去。”在当时,所有生产出来的 EV-1s,要么出租出去,要么做二手车卖掉,要么就彻底销毁掉了。

但是对于堂本宁来说,整个汽车产业都深陷一种错觉中,无数的文章都在说之所以电动车没有取得成功,是因为电池技术在一百年的时间里根本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提升。但事实上,那些文章只是说了事实的一部分,对于铅酸蓄电池来说确实如此。而真正巨大的商机,以及改变未来的关键就藏在事实的另外一个部分……那会是什么呢?让我们在下一章节再见!

我们知道在当时几乎没有人看好以电力驱动的汽车。然而真相就藏在硬币的反面,那个被人们都错过的事实:他们都忘记了锂电池……

锂电池才是汽车的翅膀!

堂本宁的看法是:“它的性能平均每年都在以 7% 的速度递增!并且价格也在不断下降!”所以,如果艾伯华德将公司的战略方向锁定,也许会真的踩在科技浪潮的尖端,踏浪前行的!

到了 2003 年,堂本宁和艾伯华德确定他们要合开一家电动车设计及开发的公司,以两人座的运动款车型作为市场切入点,然后继而打开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他们曾经所做的研究(主要还是通过马丁在最初的 tzero 上的试驾而得)显示:电动车有几方面的表现明显胜过内燃机,比如在你猛踩油门的时候,产生更加强大的扭矩;还有电动车采用的是“再生制动系统”,它能让动力逐渐的回到汽车的电池中,而一般的车子在速度降下来的时候,动力往往就丢失了。

到了 2003 年的夏天,他们准备在一辆两人座的运动款轿车安上锂电池以及感应电动机。当时他们根本没有设计生产汽车的经验,只有一点点的摸索,学习。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印证了一句老话:“干比想更重要!”因为,直到他们真的进入到汽车产业的圈子才发现其实一切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困难。而这个自足封闭起来的汽车产业,也极度需要初创公司能够进来,用它年轻有力的拳头在封闭黑暗的小房间里砸出一个洞来!

一切都恰逢其时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汽车工业几乎是完全封闭的一个圈子。汽车配件供应商各司其职,稳定的订货和供货。比如,没有汽车公司自己生产挡风玻璃,他们往往就从专门生产挡风玻璃的厂商那里订货,后视镜也一样。汽车公司几乎会把电路版块也全部外包出去,因为他们认为这不是他们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公司只管最核心的几个生产制造环节:内燃机的设计、最终的组装、销售和内部的融资。这种方式夸张到甚至连汽车的外观设计都外包出去了!

所以说,整个汽车产业就是高墙之内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面的板块界限清楚,各自为战。这对于 Tesla 的创始人来说,绝对是一个天大的利好消息。首先,他们对电器元件的设计和生产非常自信,毕竟他们都是从硅谷出来的,唯一让他们发愁的是汽车制造业上的各种零件如何拼装。现在,当了解了整个汽车产业的格局后,他们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合作伙伴们都已经分门别类的站好了,你唯一需要做的是就是将它们各个部分联系起来。

堂本宁回忆道:“现在你需要做的事就是买买买!当然你不可能像 Ford 公司一样那么有议价能力,能够要到一个很便宜的价格,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很满足啦。毕竟我们根本不可能搞出来一个工程师团队来研发个雨刮电动器吧……一想到这一点我们头都大了!”

购买所必备的零件只是计划中的一部分,鉴于他们根本没有任何汽车设计开发的经验,他们不可能平地起高楼,于是最为可行的办法就是在一辆原有的轿车基础上做改进。这种方式在汽车产业并不罕见。tzero 这款车就是在 Piontek Sportech kit 轿车的基础上改装出来了。那么适合 Tesla 的那款车是什么呢?这辆车的身材应该足够小,电池的质量需要过关,同时考虑到汽车承重的分布结构,以及驾驶员的安全性,电机应该放在司机的身后。所以,选择这辆车的范畴就缩小到了那些轻量级的,中型引擎的汽车身上。

经过再三的考量和甄选,艾伯华德和堂本宁将目光锁定在了 Elise,一款由英国汽车制造商 Lotus 所开发出来的运动型汽车身上。始建于 1952 年的 Lotus 因为其打造的一级方程式赛车以及精美的消费级运动车型而闻名于世。而用 Lotus 的车作为基础改装,也不是没有过先例。欧洲的 Opel Speedster 以及亚洲的 Daewoo Speedster 都是在 Elise 经典车型的基础上改装出来的。

分享到:

关键字:特斯拉 电动汽车 动力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