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债征税新举措
劳而无功
安倍于去年12月就任之后,立即启动了被称为“三支箭”的“安倍经济学”一揽子激进的刺激经济政策。这“三支箭”分别是:大胆的金融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以及通过结构性改革促进民间投资的战略政策。事到如今,“安倍经济学”的前两支箭—货币宽松、补充财政预算虽已初见成效,但历史实践表明,长期扩张政策的边际效率是递减的,刺激越久效果越差。日本实施刺激经济政策20多年来,年均经济增长率只有1.1%。更为严重的是,长期刺激经济政策,为日本经济的后续发展埋下了巨额财政赤字和庞大债务负担的隐患。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经济刺激计划的总支出规模达75万亿日元,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左右,为此必须大规模发行国债。日本财务省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日本国家债务余额历史上首次超过1000万亿日元(约合10万亿美元),相当于其GDP的两倍多,债务/GDP比率居发达国家首位,比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欧债危机重症国还高。权威机构预测,到今年年底日本的债务规模会达到1100万亿日元,折合11万亿美元,相当于日本GDP的250%。近期,被庞大债务负担压得喘不过气的安倍政府,不得不下决心决定从明年的4月1日起调高消费税率,以挽救财政危机。
不过笔者担心,此举会导致日本经济重新滑向衰退,因为日本的消费税率是统一税率,是针对全体消费者,但同时消费税又是一种“逆向调节”税收,与富人相比,穷人的实际负担更大,提高消费税率可能进一步扭曲日本家庭财富分配,而日本的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按照上述速度提高消费税税率,将严重遏制日本的主流消费人群的消费能力,自然会造成日本经济局面会很困难。
结构性改革
成复苏新希望
那么,现在,市场真正关注点就自然落在了第三支箭—结构性改革上。日本绝大对数学者都认为,日本经济的结构性改革才是“安倍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一环。我们知道,传统的日本企业制度的一大特点,是以资本为中心的垄断企业集团所形成的各种类型的大中企业集团和中小企业并存的产业结构。在国际产业分工的大潮流中,虽然日本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际资本移动和产业的海外转移,但并未形成真正的跨国公司或多国籍企业集团。传统型的产业结构主要类型有:由六大财阀主导的以金融企业为中心的超级垄断企业集团;以家族经营为主标志的企业集团和在行业中以市场为主的企业集团;以地方势力和以区域性市场为主的企业集团以及被称为特殊法人的国营、公营企业集团等等。
这种产业和企业结构,在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曾经发挥过无可替代的历史作用。但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国际资本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潮流中,日本传统的产业结构变得非常不适应,国际竞争力逐年下降,因而新世纪以来,日本开始了对企业重组活动,并构建日本产业结构新框架,提升产业竞争力。不过,由于日本以企业重组和资本重组为主要形式的产业结构调整,同美欧等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至少晚了5~8年,在产业结构调整之后又遇上了IT革命进入世界性的调整期,因而近些年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并没有充分显露出来。
必须倾力推进
结构改革
随着改革和发展,日本人曾经引以为豪的“日本式经营”方式比如旧有的“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在逐渐被打破。再加上,近几年来日本本土市场萎缩、亚洲其他国家或地区竞争加剧,已经让日本的公司重组、改革的压力不断增大。而目前的企业重组又导致了大量裁员,给日本公司带来了沉重的成本负担。另外,欧债危机又让一些在欧洲经营业务的日本公司面临严重问题,欧洲市场的恶化,让这些公司不得不考虑放弃部分欧洲业务。那么,新的形势和改革压力,让日本的企业家们看到,日本企业重组和结构改革正处于“爬陡坡”阶段,负担沉重但光明在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日本企业家对企业重组以及结构改革也已经不像过去那么抵触,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来迎接挑战,自动适应新环境,增强主动改善运营模式的能力。就日本政府而言,认为眼下这局面只是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的阵痛,认准了方向坚持改革下去,阵痛终会过去,日本经济的再次复兴会随之到来。那么,伴随着日本《产业竞争力强化法案》的推出,与之相关的配套政策也会相继推出。可以预计,未来日本产业转移不可逆转,企业的重组也将继续下去。最重要的是,日本要实现产业振兴,必须要开发和发展新产业、拓展新市场,这已成为新增长战略和重建的基本战略的共识。而新产业和新市场的开拓不是一蹴而就的,以企业重组为核心的结构性改革更是一个痛苦的漫长过程。为此,“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最好也应当主要“射”向企业重组和设备投资,比如通过税制优惠措施促进风险投资、业务重组以及对尖端设备的投资;通过金融政策以及银行信贷的适度倾斜,支持企业重组。唯有如此,日本的结构性改革才能获得显著的成效,日本的产业竞争力才能得到真正强化。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